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角色,而深宮王室中的母親雖然衣食無憂,但卻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比平民百姓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在母親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為這些特殊的母親獻上祝福。
***英國女王的精神支柱:伊麗莎白王太后
她是英國王室最堅強的王后,也是最堅強的母親。她中年時輔佐夫君成為受人愛戴的一國之主,年過半百時又支持女兒戴上女王王冠,她就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
1936年,由于英王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堅持要娶美國離婚女子辛普森夫人為妻,引發了一場立憲危機,迫使一向不問世事的約克公爵出面繼承王位,稱喬治六世,伊麗莎白因此成為王后。
盡管伊麗莎白更向往平靜的家庭生活,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她還是堅定地站在丈夫的身邊,幫他度過艱難的時光。在她的支持和關愛下,喬治六世很快成為一名受人愛戴的君主。歷史學家認為,伊麗莎白王后的鼓勵對喬治六世履行國王職責發揮了巨大作用,是她挽救了英國王室。
1952年,身患肺癌的喬治六世與世長辭,年僅25歲的女兒伊麗莎白即位。從此,51歲的伊麗莎白王后被稱為伊麗莎白王太后,全力輔佐伊麗莎白二世成為一代名君。
伊麗莎白女王后來回憶說,她剛即位時幾乎每天都跟母親聯絡,王太后的建議言簡意賅:“國王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女王表示,母親平易近人的領袖魅力,是自己一生最大的精神支柱。
伊麗莎白王太后于2002年3月30日在熟睡中安然辭世,享年101歲。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她從一名普通女子到英國王后、再到王太后,經歷過6位國王的更替,走過兩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歷史最好的見證人之一,英國媒體紛紛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老太后的辭世。
***為女兒創造領土:荷蘭王太后
為了保證女兒的王室地位而在外國創造“荷蘭領土”,如此智慧的點子來自荷蘭王太后朱麗安娜。
朱麗安娜1948年9月登基,任荷蘭女王,1980年4月讓位給女兒貝婭特麗克絲,共執掌荷蘭王權32年。朱麗安娜繼位前,荷蘭遭到了德國納粹的進攻,為了保全王室的安全,朱麗安娜一家來到加拿大。
1943年1月,準媽媽朱麗安娜遇到一個法律難題。加拿大法律規定,凡出生在加拿大境內的人,生下來自動成為加拿大公民。而荷蘭王室又不允許王室成員成為外國公民。為了確保寶寶的王室地位,朱麗安娜懇請加拿大政府破例通過一項法案,將渥太華市民醫院的一間產房臨時劃歸荷蘭政府所有。這樣,朱麗安娜在“荷蘭的領土”上生下了第三個女兒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的誕生,極大鼓舞了在歐洲與納粹戰斗的荷蘭人民。1945年5月5日荷蘭解放后,朱麗安娜回到了祖國。同年,荷蘭議會通過法案,將渥太華市民醫院那間產房的荷蘭領土主權歸還加拿大。
朱麗安娜擁有三個女兒,她不僅是“三個公主的好媽媽”,也是“荷蘭的母親”。1948年就任女王后,朱麗安娜一直致力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建設。她同時還呼吁世界和平,并在冷戰期間建議冷戰雙方“互相多一些理解”。朱麗安娜為荷蘭做出的巨大貢獻令她獲得了人民的愛戴與支持,荷蘭人民將她的生日4月30日當做女王日和荷蘭國慶日,一直沿用至今。
當地時間2004年3月20日,王太后朱麗安娜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4歲。但在荷蘭人民的心中,她永遠都是“荷蘭的母親”。
***未婚母親入王宮:挪威王妃麥特瑪麗
餐館招待、沾毒少女、單身母親……這些頭銜會跟王妃聯系在一起嗎?挪威王室就出現了“一只成功轉變為鳳凰的烏鴉”,她就是王妃、31歲的麥特瑪麗。
“污點”曾經令挪威人擔心她會玷污挪威王妃高貴典雅的形象,但麥特瑪麗用自己的真誠和行動獲得了人們的諒解和尊重。她先是誠懇地為自己的過去道歉,在王宮一直嚴于律己、默默努力、不斷上進,終于贏得了挪威人民的點頭認可。她用自己對丈夫深切的愛,向世人證明:我穿進了王子給予的“水晶鞋”,而且很合適。
自從嫁入王室后,麥特瑪麗未婚所生之子莫瑞斯就成了挪威最受關注的孩子,自然也是媒體經常涉獵的對象。為了兒子能健康正常地成長,素來和媒體友好相處的麥特瑪麗也做出了激烈的舉動:堅決要求媒體停止刊登兒子的照片。這位敏感的母親知道,“無冕之王”既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而年幼的兒子不應該成為炒作的對象。
2004年1月21日,麥特瑪麗為挪威王室增添千金,小公主是挪威王位的第二繼承人。而照顧、教育小公主也成為麥特瑪麗的新任務。一邊是挪威小公主,一邊是平民兒子莫瑞斯,作為母親,麥特瑪麗決心公平對待。
***王宮苦命母親:戴安娜王妃
一邊是變心的丈夫,一邊是兩個年幼的兒子,上面還有威嚴冷漠的王室清規,三重壓力之下的母親最難當。英國前王妃戴安娜就在這樣的夾縫中堅持了“童話婚姻”的最后幾年。
在童話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結婚后總會“幸福到永遠……”,然而現實卻殘酷的多。英國少女曾經艷羨的寵兒戴安娜在嫁給王儲查爾斯之后,成為王宮深院中的“玫瑰”,在清規戒律之中慢慢成熟,也慢慢黯淡。婚姻生活的不幸以及女王婆婆的不理解,更是讓她失去了對王室的最后一點好感。
兩個兒子是戴安娜最大的精神支柱,她一直努力抗爭,要孩子們擺脫王室的束縛,去接觸社會、體驗世界,在自由清新的空氣中成長;在與媒體進行的“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之中,她不辭辛苦地充當“老母雞”的角色,盡其所有保護兩個小王子免受傷害。深受媒體炒作之害的戴妃曾力勸英國新聞監督機構作出規定,禁止媒體在威廉和哈里上學期間侵犯他們的隱私,讓他們可以平靜地度過童年。
而戴安娜自己的婚姻漩渦以及感情生活的曝光,無疑給兒子們帶來深深的傷害,母親的不幸令孩子早熟。當年休伊特背叛愛情,利欲熏心地向媒體公開與戴安娜的私情,在戴妃最痛苦的時候,年僅12歲的威廉遞給媽媽一盒巧克力,懂事地說:“媽媽,希望這盒巧克力能讓你重新露出笑臉。”
戴安娜香消玉殞后,媒體的炒作更加猛烈:帶孕而亡、親筆信、王室兇手……一個接一個的故事曝光,而威廉和哈里就一次次地面對父母的離婚和母親的早逝,好在他們已經長大成人,多年的“壓力磨練”已經讓他們擁有巨大的承受力,他們越來越期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亡母最大的心愿。
(麥喵/環球周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