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于我們過于慷慨或是吝嗇。我們只是需要幫助窮人。”
——埃瑟·迪弗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很多人都對外國援助這件事情持冷嘲熱諷的態度。發達國家的納稅人總是抱怨援助資金通常還在國內就被官僚機構浪費得差不多了,或者是浪費在了一些毫無意義的項目上。貧困國家的政府和市民則討厭別國以援助作為收購政治支持的手段。
一些批評人士由此建議,我們干脆放棄所有國外援助。但是從道德上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在政治上也帶有風險,它會向世界上的窮人傳遞一個非常消極的訊息。也有人提議說,對外援助應該成倍增加,從而推動消除世界貧困問題。不幸的是,無論是成倍增加援助還是合理利用援助的可能性都不大。
解決方案在于,對援助資金的分配進行必要的改革。首先,大部分資金應該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最貧困市民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此外還應將資金用于測試新藥。剩余資金可以用于贊助那些已被證明為有效的項目,貧困國家應該在這方面被賦予相應的財政和技術援助。若是它們想把援助資金用于新的項目,如果評估方案足夠安全,它們也愿意接受監督的話,那么則可以進行試點改革。
按照這個方案,大部分資金都將用于已被證明可以成功的項目。這樣人們就可以推算出一個項目拯救了多少生命,或者讓多少兒童進入學校接受了教育。為了避免浪費,援助在執行過程中可以附加一些條件。如果援助變得透明,那么人們也有理由支持增加援助資金,幫助世界對抗貧困。
在如今,有效而合理地利用援助資金并非不可能,表達這樣的政治愿望將為世界贏得信心。
(編譯:江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