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0億人口的貧民區,將越來越不可能被舒適的世界所忍受。
——保羅·柯里爾(牛津大學教授)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發展中國家約80%的人口生活在人民日漸富裕的國家里。數十億人生活在快速發展的國家中。但是,約有10億人口——其中70%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生活在經濟陷入停頓或衰退的國家。總共有58個國家處在這種絕望的境地。然而,正如柯里爾所言:“一個10億人口的貧民區,將越來越不可能被舒適的世界所忍受。”
柯里爾認為,這些國家陷入了四個幾乎無法逃脫的陷阱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這四個陷阱是:“沖突陷阱”、“自然資源陷阱”、“有惡鄰的內陸國家”陷阱,以及“小國治理不良”陷阱。
在最底層的10億人口中,有73%的人處于內戰之中;29%的人生活在不良自然資源政治主導的國家;30%的人處在惡鄰包圍、自然資源貧乏的內陸國家;76%的人所在的國家長期處于治理糟糕、經濟政策拙劣的環境中。許多國家落入了不止一個陷阱。
應該做些什么呢?柯里爾認為,貿易盡管有各種潛在好處,卻不能幫助處于最底層的10億人。鑒于亞洲生產商的低成本和成熟的市場地位,這些國家無法成為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及服務的出口國。它們無法與中國或越南競爭。同樣地,如果不是要利用它們的自然資源,私人資本也不會流入這些國家。問題恰好相反,這些國家面臨巨額資本的外逃。柯里爾估計,1990年,非洲幾乎40%的私人財富放在海外。
柯里爾對援助——至少是援助本身——發揮作用的能力也持懷疑態度。他相信,援助可以幫助、并且已經幫助了最貧困的10億人。但是,援助的作用是維持生計,而非啟動持續增長。他對無條件預算支持能夠奏效的觀點尤其表示懷疑。畢竟,我們已經對無條件融資的后果進過實驗:石油收入。援助游說者所青睞的債務減免,是援助行業能夠提供的與石油收入最為接近的東西,其倡議者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援助無法使這些國家擺脫陷阱。它無法停止沖突,盡管它可以在沖突結束后提供幫助。它對自然資源陷阱束手無策:事實上,它就像是擁有另一項自然資源。它可以幫助內陸國家改善交通設施,但無法消除擁有惡鄰帶來的災難。
那么,需要做些什么來幫助最貧困的10億人所在的國家呢?柯里爾提出了三條建議:首先,軍事干預;第二,為改善治理而制定法律、條例及憲章;第三,貿易優惠。
軍事干預的做法雖然存在爭議,但理由是最顯而易見的。內戰的代價如此高昂,因此,適時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成本有效的(盡管這不是必然的)。
第二個領域要求高收入國家作出改變:一個改變是不再接受從最貧窮的國家掠奪來的金錢;另一個是消除其企業的賄賂行為。最貧窮的10億人所在的國家,還需要制定憲章,完善治理:自然資源的透明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英國的采掘行業透明度行動計劃(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本書還建議為民主、預算透明、沖突后的形勢和投資制定憲章。
這種觀點似乎很天真。但歐盟(EU)已經證明,外部標準可以造成巨大差別。這些國家為什么不能簽署關于改善治理的憲章,以換得更多援助呢?這不是帝國主義。這是為自己的人民謀福利。
第三個建議是,允許來自最貧窮10億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無限制地進入高收入國家市場。柯里爾認為,只有這樣,那些資源貧乏的國家才有可能進入全球制造市場。
保羅·柯里爾,牛津大學非洲經濟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frican Economies at Oxford university)主任,對非洲經濟進行了長達30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