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知名救援組織樂施會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約500億美元來對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而發達國家應為環境問題埋單。
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博士表示,“發達國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氣候變化,這一成本不應由發展中國家來支付;西方七大工業國有責任立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全球暖化限制于兩攝氏度之下,同時,發達國家應動用500億美元來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有關氣候變化引起的不良影響。”
據樂施會中國部媒體及出版干事段德峰介紹,富國在國內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的金錢,推行種種適應措施;相對來說,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上的金錢僅屬九牛一毛,各國至今僅以援助形式向全球49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總數約4800萬美元的資金。
段德峰30日提供給記者的樂施會報告《資助貧國適應氣候變化》中提到,報告按各國從1992年至2003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有關國家的人道發展指數而計算出該國可以作出金錢資助的能力,排名及百分比如下:美國需要負責接近44%,日本接近13%,德國超過7%,英國超過5%,意大利、法國及加拿大占4-5%,西班牙、澳洲及韓國占3%。
報告中指出,不發達國家自身排放量不大,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發達國家理應負責幫助發展中國家來對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禍害,樂施會的廖洪濤博士同時表示,面對影響全人類利益的氣候變化議題上,各國應建立互信,共同應對。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樂施會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中開展扶貧和發展項目。樂施會在全球各地實施項目的員工及伙伴見證了氣候變化對貧窮人,特別是農民所帶來的影響。報告中提到,非洲受氣候變化打擊最大。糧食產量將大幅下降,估計到2020年,逾2.5億人將缺水;與此同時,將有更多水災沖擊亞洲。
報告提到,富國在國內投入大量金錢,即使是個別適應氣候變化的項目,當中涉及開支,亦遠超它們向窮國提供的援助。以英國為例,作為最大捐助者,至今只向國際社會作出約3800萬美元援助,與此同時,該國投入在倫敦地下鐵路冷卻系統的經費卻高達3.47億美元;在荷蘭,對外總共援助約1800萬美元,但對內單是興建堤壩防洪的開支已高達29億美元。[來源:新華網昆明5月30日電(記者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