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采編部負責人劉勤也:

6月20日,年逾五十的攝影記者黃宅裕,爬山涉水深入到連州市瑤安鄉水上村采訪。

7月18日,“碧利斯”造成洪災險情告急,記者一早就趕到清新縣三防指揮部了解洪水上漲和前線抗洪搶險情況,得知飛來峽鎮大廠堤圍11.7公里處已出現洪水漫頂險情。此時,“三防”指揮部已經組織了30名抗洪搶險隊伍整裝待發,但“三防”指揮部的其他人員均已上堤抗洪,值班員又無法脫身,正為搶險隊伍由誰帶隊而發愁。見此情景,記者就自告奮勇領著30多名搶險隊員乘上中巴車趕赴受災點。在途經源潭鎮路段時,有段公路已被洪水浸淹堵塞了很多車輛,現場路政人員正在指揮疏通交通。然而,前線的險情緊急,如果排隊等候通行勢必要等很長時間,如果繞道英佛公路更要耽誤幾個小時。記者只好下車與公路的路政指揮人員說明情況,請求給予優先通行,并指導中巴司機穩住油門通過水浸路段,為抗洪搶險隊員迅速趕赴現場爭取了時間。到達現場后,記者來不及采訪,只好先擔當起30多人的搶險隊伍臨時“指揮員”,組織他們分頭扛沙包、裝填沙袋,直到當地的“三防”辦工作人員找到記者,才將“臨時指揮權”移交給他們,接著投入緊張的現場采訪。
次日上午,洪水稍退后,飛來峽鎮立即轉入救災復產工作,記者將受災點供電設施遭到嚴重損毀的情況又主動向當地供電部門反映。當天下午,供電部門便組織人員趕到受災點展開搶修工作、記者也隨他們一起,將供電部門搶修水毀線路和設施的情況通過圖文形式及時進行報道。
佛岡采編部負責人賴昔英:

18日凌晨,記者部值班副主任黃春明和記者何帆在清東圍采訪搶險。
7月16日和17日,由于受北江洪水頂托,佛岡縣龍山鎮35.7公里堤頻頻告急,16日凌晨1時47分,驚聞該鎮下岳堤全興段洪水漫頂決堤、良塘堤也面臨決堤后,作為清遠日報佛岡新聞采編部負責人,我隨同縣委辦副主任溫明源于17日一早就奔赴險情最嚴重的良塘堤,目擊了抗洪搶險的驚人動魄的一幕。
記者在現場采訪了正在抗洪的總指揮嚴小康以及部分官兵和鎮村干部,洪水不斷上漲,險情步步升級,無論官兵都處在緊急的工作狀態,兩只沖鋒舟在不停地穿越,記者也隨著大隊伍忙著拍照和了解最新的汛情。中午的烈日炙烤著人們,忙碌了整個上午,在中午1點左右,搶險才告一段落。在河堤臨時用四個木樁一張油氈布搭建的棚子,既是指揮部又是臨時休息的場所,在大家非常疲憊吃著中飯的時候,傾盆大雨突然襲來,整個指揮部的油氈布掀起,一時雷雨交加,全部成“落湯雞”。記者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第一時間護好拍攝的機器,別的都無暇顧及。大雨過后,人們又在烈日的炙烤下,一身雨一身汗的忙開了。我在避雨的時候,雖然有男同志的保護,但是在慌亂中,鞋帶也扯斷了。與我一起的還有當地電視臺的記者,和大家一樣,為了真實記錄報道抗洪搶險的情況,雖然被雨水、烈日不斷沖擊、日曬,整個人又疲又倦,露出的皮膚曬得隱隱刺痛,但是誰也不敢離開半步。
接下來,18、19、20日跟蹤采訪救災復產工作;22日至25日,幾乎每天都到災區或到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期間,采訪常務副省長湯炳權和市長陳家記到受災現場檢查指導;26日,隨省工作組到災區采訪;28日,采訪市委書記陳用志到災區視察。為了跟蹤抗洪搶險和救災復產的全過程,本報佛岡采編部記者親臨現場,都第一時間報道,并及時把佛岡的情況反映到報社。又驚又險又累地跑了10多天,報社發了100元的獎金,錢雖少了一點,但我很高興,因為抗洪搶險取得了勝利,又因為我圓滿地完成了采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