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英文《中國日報》報道:日本朝日新聞近日發表文章,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訪日之旅進行了評價,全文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12月1日從東京晴海碼頭起航回國,圓滿結束了中國海軍軍艦對日本的首次訪問。日中海事交往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早在1998年,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就日中軍艦互訪達成一致。中國海軍艦隊原計劃2002年春天訪問日本。然而,接替橋本龍太郎的日本新首相小泉純一郎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執意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日中關系降到冰點,中國海軍艦隊的訪日計劃也隨之取消。
2006年秋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日中關系逐漸轉暖升溫。今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日,日中海軍艦隊互訪計劃最終確定。與首次達成互訪意向時隔9年后,日中海事交往終于在日本新政權福田康夫和中國政府的努力下最終實現。此次軍事交往象征了日中關系的新篇章。日方已盡地主之誼迎接了中國艦隊和隨艦的350名官兵。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明年回訪中國,繼續增進了解,加強雙邊關系。
然而日中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分歧不會就此解除。日本方面現在高度關注中國的軍事發展,而日美防衛導彈系統與日中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也使中國對日本的擔心加劇。
中國海軍軍艦訪日只是跨越日中障礙,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今后,雙方應繼續擴大交流與對話,避免由于溝通障礙而引發的緊張的雙邊關系。
日中雙方已就建立政府高層熱線達成廣泛共識,此機制會在短期內建立,其主要職能是避免由于溝通障礙而產生的雙邊矛盾。定期交流不但能增進雙邊關系,軍事上的互信也會為亞洲整體的穩定創造良好的大環境。中國一直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日中應考慮在培養軍事人才和其它事宜上聯起手來,帶動亞洲其他國家,共建和諧環境。此外,軍事交往不應限制在雙方官兵之間,應向大眾開放。如果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不斷加深,不必要的誤解自然會隨之減少。
中國海軍軍艦的首次訪日可回溯到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當時,清政府引以為豪的“定遠”“鎮遠”號兩次到訪日本,日本人也曾被它們宏偉的外觀所折服,積極建造自己的海上艦隊,并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與中國艦隊狹路相逢。很顯然,合作而非軍事競爭是尋求和平的唯一出路。中日雙方應共同努力確保“深圳”號為改善兩國關系邁出的關鍵性的第一步永載史冊。
(編輯:王薇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