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去年,趕在福田首相訪華前,由日本國內多位權威學者組成的“日本對華綜合戰略研究會”推出了《日本對華綜合戰略》報告,以此向福田首相獻計獻策,這份報告也引起了中日雙方的廣泛關注。胡主席啟程訪華前,本報對參與撰稿者、日本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進行了專訪。
兩國關系在新階段入口
記者:中日首腦近一年多來相繼展開“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的互訪,而胡錦濤主席明天又將對日本進行“暖春之旅”,您覺得此行的關鍵詞是什么?
高原明生:是否可以把“和諧”作為此訪的關鍵詞?不知中文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是否與我想表達的一樣。我想表達的意思有二:其一,胡主席的這次訪問,能促進日中間的和諧;其二,胡主席在這次訪問中,可以考察“日本式的和諧社會”。
記者:您如何看待目前中日關系的狀況?作為十年來中國元首的首次訪日,您認為胡主席即將到來的日本之行,將對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高原明生:30年前,鄧小平先生訪日時,其目的是交換日中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和考察“日本式現代化”。那次考察,對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日本成為中國推進經濟建設的重要伙伴。
30年后,中日兩國站到了共同構筑“戰略互惠關系”之新階段的入口處。我想,這次胡主席考察“日本式和諧社會”,對中國今后與日本合作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看清未來有助消除不安
記者:不少專家認為,當前中日兩國民眾間感情不如建交初期那么親密,這是因為兩國國際環境、國內環境以及國力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彼此之間尚未適應這種變化,還沒有弄明白應該如何在新格局下相處,甚至因此產生很多猜疑和誤解。您認為中日間正確的相處之道是什么?如果說戰略互惠關系是國家層面的一種相互定位,那么就民間層面而言,兩國民眾應當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對方?
高原明生:現在,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國境已經不具有很大的意義了。特別是經濟的進步,可以說已經出現了比相互依存發展程度更高的統合情況。但另一方面,國家依然擁有武力手段,在與鄰國缺乏充分溝通的情況下,一國軍事力量的加強,也會引起他國的猜疑。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高速成長時,周邊國家不是也擔心過嗎?
還有,現在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受所謂全球化的影響,對自己的將來有一種不確實感與不安感的人數在增加。在這種心理下,雙方的猜疑心和誤解也就容易產生。因此,對于發展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最終將在東亞建立怎樣的秩序,日中兩國的政治家應該明確地向國民說明,以消除他們的不安,這是非常重要的。
媒體不應以某些可能引起國民誤解的特殊情況為宣傳焦點,而應努力介紹對方全面的真實情況。一般的國民,在認識上,要避免先入為主,同時,如果能作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一下,那就更好了。
國民間相互了解很重要
記者:您認為中日間應該如何落實和深化戰略互惠關系?
高原明生:促使日中兩國國民深入了解雙方所存在的重大戰略共同利益,提高對日中落實和深化戰略互惠關系的自覺性,非常重要。在這個問題上,政治家與媒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我已經在前面說過了。
人類是好的感情與壞的感情都很豐富的動物,但是人類是有理性的。我想如果每一個個人都成熟為具有理性判斷事物能力的人、誠實的具有愛心的人,對于國家間關系的安定與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日本對華綜合戰略》在中日兩國以及美國等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作為這份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之一,您能談談發起這項研究的原因和目的嗎?
高原明生:發起這項研究的原因之一,如同前面所說的,因為目前存在著對前景的不確實感與不安感。我們嘗試著考慮了一些問題,例如未來的中國會是怎樣的?日本所希望的中國與東亞是怎樣的?為了實現日本的希望,應該怎樣做才好?如果我們直率地將自己的思考發表出來,在緩和他國人們不安的同時,有利于共同解決問題、有利于共同創造未來,那我們將感到無比榮幸。(解放日報東京5月5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