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隨著日本政權的更迭,中日關系打開持續5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發展軌道。接替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順應國內要求改善與鄰國關系、打開鄰國外交的強烈呼聲,成功訪問中國與韓國。
安倍的“破冰之旅”不僅使日本走出與鄰國的外交困境,也對東北亞地區的穩定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小泉一意孤行
小泉2001年上臺后,不僅一直無視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也不顧多數日本民眾的反對,堅持年年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臨下臺之際又于“8·15”這個敏感日子進行了第六次參拜。小泉的一意孤行引起東亞國家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導致日本與這些國家的關系不斷惡化。中日關系跌至1972年復交以來的最低點。
對小泉的行為日本國內也是怨聲載道。日本最大報業集團《讀賣新聞》集團的董事長兼主筆渡邊恒雄就明確表示反對。2006年3月日本外務省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77.9%的受訪者表示應改善日中關系。8月日本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要求新首相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并改善與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的關系。
近年來日本經濟復蘇從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日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中獲益良多。但中日之間的政治僵局使兩國間“政冷經熱”關系開始向“政冷經涼”轉變。這一跡象在2006年趨于明顯,引起日本經濟界領導人的擔憂。他們一再要求政府改弦更張。
小泉的一意孤行也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2006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相繼在東京指出,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導致地區關系出現緊張。就連日本的盟友美國也表示“不敢茍同”,表現出了不滿和警惕。
安倍改弦更張
要求日本改善與亞洲鄰國關系的內外壓力促使接替小泉的安倍上任伊始即在處理與鄰國關系時顯示出與其前任的不同。安倍在9月26日就任首相的當天晚上就表示,日本是亞洲國家,應當重視亞洲外交,他愿意進一步加強日本同中韓等鄰國的關系。
他說,中國對日本來說是重要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亞洲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他愿為進一步發展日中關系而努力。此后,他又在日本國會答辯時強調,日本與中國和韓國舉行首腦會談,坦誠地進行對話很重要;日本將與中韓兩國加強在各個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并在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的基礎上與中韓兩國構筑面向未來的關系。
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認為,日本經濟對亞洲鄰國的依賴程度很高。日中、日韓經濟相互交融。這種認識是安倍政府決心改善與亞洲鄰國關系的動因和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中日雙方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的政治障礙和促進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健康發展達成一致,為兩國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打開希望之窗
2006年10月8日,上任不到兩周的安倍成功訪問了中國。這是他就任首相以來出訪的第一個國家,也是日本領導人5年來首次訪華。安倍是日本戰后60多年來第一位把中國作為首訪國的首相。
訪華期間,安倍與中國領導人就中日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并就構筑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實現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崇高目標達成重要共識。這次訪問恢復了中斷5年多的兩國領導人的正常交往,明確了兩國關系發展的大方向,確定了今后雙邊和多邊合作的主要領域。
政治僵局打破之后,中日關系各個領域立即呈現出改善和發展的勢頭。兩國領導人會晤和高層往來不斷,2006年11月在越南河內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胡錦濤主席與安倍首相再次舉行會晤。繼日本參議院議長訪華后,眾議院議長的中國之行即將成行。安倍內閣的重要閣僚也都紛紛準備訪華。兩國各領域主管部門都在研討今后的中長期合作規劃,兩國軍事交往得以重新啟動。不久前,中國文化節在東京隆重舉行,日本皇室成員、眾參兩院議長、內閣官房長官等閣僚、70多位國會議員及各界名人出席。
安倍在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后緊接著訪問了韓國,也取得了成功。
日本共同社在安倍出訪后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3.2%的日本受訪者積極評價安倍對中韓進行的訪問。安倍的“破冰之旅”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肯定。
希望與擔心并存
僵局打開,曙光重現。中日關系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兩國關系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呈現良好勢頭。但中日關系依然存在變數。錯誤的歷史觀在日本政壇仍然根深蒂固。此外,隨著中日兩國國力不同程度同時上升,中日雙邊關系正進入歷史性的轉折期和過渡期,各種矛盾和摩擦都可能出現。雙方需要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妥善處理政治敏感問題,根據構建戰略互惠關系的要求解決雙邊關系中出現的矛盾與摩擦。中日關系的進一步理順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雙方堅持不懈地做出努力。
(吳谷豐 新華社駐東京分社記者 2006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