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近日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震災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特征沒有改變,未來應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震災可能會推高投資增速、增加短期通脹壓力
報告認為,此次震災雖然損失很嚴重,但對于整體經濟的影響程度較輕,預計影響最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災后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700億元災后重建資金,后續還會有更大規模的各類資金到位。從歷史經驗看,我國歷次大災后的重建都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二是震災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此次地震對災區工業、農業產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產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和臺灣的經歷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并不顯著。
目前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報告認為,目前經濟增長放緩尚屬溫和,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國內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加之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可能使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得到釋放,以及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未來生產成本仍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今年夏糧有望小幅增產,加上現在正處于鮮活農產品上市旺季,食品通脹壓力短期有所緩解。但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加上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國內外糧食價差進一步拉大,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
應不失時機地推進成品油、電力等資源價格改革
報告指出,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貨幣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防止全面通脹。
報告也提出,在成品油價格和電價管制的背景下,為確保成品油和電力供應,也需要增加對相關行業的補貼或減稅。但從中長期看,補貼政策既會形成財政沉重負擔,又不利于發揮價格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的調節作用,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田俊榮)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