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青團員!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地震突然襲來,災區受困人員急待營救。
13日上午,團中央緊急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部署團員青年抗震救災工作……
14日,賈正嬌20歲生日的第二天,這個被壓在倒塌樓房廢墟中50多個小時的女孩,成功獲救。中國
水電七局青年突擊隊與空軍指戰員并肩完成了這場“生命大營救”。
一基基桿塔轟然倒塌,一個個供電區域陷入黑暗……今年春節前后,一場罕見的冰凍雨雪天氣侵襲我國南方地區,湖南懷化是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
懷化電業局團委號召團員青年緊急行動起來,“打一場拯救電網、保衛人民生活的攻堅戰!”該局900名團員青年迅速成立52支青年突擊隊,哪里有險情就沖向哪里。2月2日起,團懷化市委又組織1萬多名志愿者赴8個重災縣,幫助農民春耕備耕,并開展慰問演出、贈送房屋重建規劃圖、對災民心理進行疏導等服務。
據統計,近年來,全國有數百萬青年志愿者活躍在昆明世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國際國內大型活動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又將有150多萬名志愿者為大會提供服務。
“平常時期做好準備,關鍵時刻才能沖得出去。在每次重大‘戰役’面前,團組織都展示出極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組織動員力,激發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投身祖國建設的豪情。”中央團校共青團工作研究所所長吳慶說。
讓更多青年凝聚在團旗下
隨著轉型期經濟社會的飛速變化發展,一些基層共青團組織面臨組織不健全、活力不夠、工作資源缺乏的突出問題,社會群體的流動分化,也對共青團動員組織青年的方式方法提出進一步創新和改進的新要求。
近日,一場名為“分享精彩、牽手靜安”的大型青年交友活動在上海百樂門舞廳舉行,200多名白領青年前來尋找“緣分”。“以前以為工作后有更多機會找對象,可工作后生活圈子反而小了。”在外企工作的魏小姐感嘆。
隨著“樓宇經濟”的發展,上海靜安區聚集了大量“高智商、高學歷、高技能、高收入”青年群體。“樓宇青年流動性大,喜歡接受新事物,對形式呆板的說教不感興趣。”團靜安區委書記諸旖說,“我們提出‘組織隨青年建,服務跟青年走’的工作思路,以新穎的活動為切入點來吸引和凝聚樓宇青年。”目前,靜安區已建立61家“樓宇”團組織。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共青團工作的環境和對象在不斷變化,團組織要把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青年凝聚起來,首先要加強自身建設,勇于創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鄧希泉博士說。
“目前,共青團在團結凝聚青年上遇到的新挑戰主要來自民間社團和青年自組織。”吳慶認為。
通州熱線、志愿者營地、車友會……網絡青年自組織“八通網”成立3年多來,已擁有11萬名注冊網民,其中80%是青年,依托網絡發起的文體活動和公益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年參與。對此,共青團北京通州區委書記張若冰說:“要盡快將青年自組織納入團組織聯系合作范圍,使他們在促進青年成長和服務社會方面的正面作用得到鼓勵和引導。”
一路過關斬將,在2005年浙江臺州椒江區洪家街道團委班子直選中,戴正祥以高票當選為團委書記。通過直選,洪家街道團委找回許多“隱性團員”,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甚至坐飛機回來投票。2002年街道共有團員2522名,2005年換屆時有團員4994名,明確了企業團員的團籍歸屬,解決了以前當地一些農村團組織“有組織、無團員”的現象。
在多樣化的條件下凝聚青年
據統計,我國2.1億網民中,35歲以下的網民占80%以上,大多數青少年網民把互聯網作為主要信息來源。網絡正成為引導青年的重要陣地。
4月13日,浙江永康大學生村官群聊天室里,關于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教育成為群友們熱火朝天討論的內容。
同一天,永康市汽車站候車室前,11個QQ群的網友通過網絡平臺,召集了包括公安、教師、醫生、村官、外來建設者等各行各業的100多人,向路人發放十七大宣傳材料。
網絡不僅改變了新形勢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更影響著青年的思想認識。更加務實、更加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是當代青年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
如何在多種社會價值取向中唱響主旋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青年,發揮引導青年的積極作用,是各級團組織面對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七大召開后,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團的統一部署,各級團組織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十七大精神學習宣講活動,教育引導青年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青年。
北京舉行“我與祖國共奮進”首都青少年學習宣傳黨的十七大精神情景報告會,成立了首都大學生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講團;團河南省委以100個“河南青年百村建設行動”聯系村為重點,通過宣講引導廣大農村團員青年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上海團組織抓住中心城區特色,成立“新上海人俱樂部”,組織白領青年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
截至去年年底,以“立足新起點,創造新業績”為主題的黨的十七大精神宣講活動超過3300場次,直接聽眾超過165萬人。由團組織開展的各種青年喜聞樂見的宣講活動,使主旋律在神州大地的年輕人中回響。
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
“雖然,高原強烈的紫外線曬黑了臉龐,肆虐的寒風吹糙了皮膚,但是我更成熟了。我在這既艱苦又充滿快樂的青海油田,真正確立了我的人生坐標。那就是,越是艱苦,越要奮斗,越要奉獻!”這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秦文貴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組織的“強國之路,青春使命”論壇上的發言。該論壇是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第二期學員班的重點環節之一。
2005年8月,全團啟動增強共青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各級團組織圍繞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線和“永遠跟黨走”的主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使廣大團員青年更加了解黨、熱愛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據不完全統計,教育活動期間,全國各縣(市、區)級以上團委舉辦骨干培訓班5380余期,舉辦講座、研討57000余次,培訓團員5210萬人次。
5年來,各級共青團組織堅持和完善抓實踐、抓活動、抓社團、抓網絡等有效做法,積極探索理論武裝的新途徑、新載體、新平臺。依托各級各類團校、團屬報紙雜志、理論刊物、網站等陣地,引導廣大青年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廣泛組織各種形式的報告會、座談會、宣講團、研討會、知識競賽、參觀走訪等教育和實踐活動。上海市團組織依托“東方講壇”,舉辦青年理論宣講專場近300場,全市比較活躍的青年理論學習組織達到3.6萬個。黑龍江省團組織通過開展“課題制”、“百事剖析”、“百題突破”等活動,把大批青年吸引到理論學習活動中。2006年,全國青聯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成立,搭建了青年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參加理論學習和研討的新平臺。
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是團中央去年啟動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210名大學生成為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第二期學員。為期一周的理論學習及參觀考察活動,是全年培養內容的第一階段。
2007年起,“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首先在全國的團干部和大學生骨干中實施。截至去年年底,已培訓各類高校學生骨干近10萬名、各級團干部1.5萬名。
青年在實踐中與祖國共奮進
5年來,各級團組織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動員引導青年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留下了當代青年與祖國共奮進的堅實足跡。
實施“青工技能振興計劃”,幫助青年提高技能素質。三年來,連續舉辦三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累計培養青年高級工30多萬名、青年技師6萬多名、青年高級技師近2萬名。2006年起,共青團組織啟動實施多項服務進城務工青年就業創業的活動。開展“進城務工青年發展計劃——強村實踐活動”,以全國經濟強村為依托,為十余萬務工青年提供了學習培訓機會。開展“聯校助學活動”,整合民辦學校、職業院校和其他社會培訓機構等教育培訓資源,為進城務工青年提供短期實用的技能培訓。
河南、湖北、山東、重慶、吉林等地團組織分別組織開展了“共青示范村”建設、青年文明號與“百鎮千村”結對、“百千萬農村青年創業計劃”、萬名人才培訓工程、農村青年培訓百千萬工程、新型農村青年帶頭人成長計劃等各具特色的項目。5年來,各級團組織共培訓農村青年350萬人,幫助138萬農村青年實現轉移就業。
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引導青年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2003年開始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迄今全國累計選派了10萬名大學生志愿者赴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2年的支教、支醫、支農等志愿服務工作。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加快老區建設等戰略,先后組織5330名青年企業家開展西部行、東北行、中部行、老區行等活動,分赴新疆、遼寧等17個省份進行經貿考察,簽訂合同總金額達到422億元。深化“博士服務團”活動,5年來共組織789名高層次青年人才赴西部地區掛職鍛煉,引導他們在基層廣闊天地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從2002年起,先后有229名中國青年志愿者走出國門,赴老撾、緬甸、泰國、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塞舌爾、圭亞那、突尼斯等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開展漢語教學、醫療衛生、農業科技等方面的服務,用辛勤的汗水、無私的奉獻、扎實的專業知識,架起了中外友誼的新橋梁,展示了中國青年的良好風貌。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柳曉森)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