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本中國情報局2月22日文章,原題:今后同中國交往的綜合觀點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什么變化
“黑貓白貓抓到老鼠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及“開放政策”,僅僅20年就使中國發生巨變?!笆袌錾鐣髁x”就像在樹上嫁接了竹子,雖然時常引發些矛盾,但不管怎么說,隨著這幾年的經濟增長,人們的舉止和街道面貌都發生改變;通往西藏的鐵路開通,絲綢之路沿線也在鋪設光纜。街道上廣告牌的內容從政治口號變為美容、保健。
二、日本人最近對中國的認識
日本人如何看待身邊“睡獅”的變化呢?我們的周圍充斥著中國制造的衣服、食品、電器、雜貨等商品。所有行業都到中國去投資辦廠,貿易的比重已使兩國誰也離不開誰,“萬里長城”上有日本人的身影、“秋葉原”響起中國人的笑聲。
可是,通過經濟活動和旅游進行的“普通人”的交流,與過去“特別人士”進行的政治、文化交流完全不同。盡管規模更大、更頻繁,但對“鄰國”的尊敬和親近,卻成反比例地減少。近代以前,中國的歷史、先進文化,是日本輸入文明之源。但到了近代,日本以夜郎自大的傲慢,用臟腳踏進中國大陸。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為體制不同,在“友好”的名義下,只有一部分人士開展交流。由于同是“漢字文化圏”,在古老的傳統意識中,感到親近的同時,近代以來的侮蔑和威脅沉降了,出于政治考慮的“友好”覆蓋在表面。
日本雖然是先進國家,可一直沒有在政治方面發揮領導作用。近年來,在大國崛起的刺激下,也逐漸萌發這方面的意識。另一方面,原本就在文明中心的“獅子”急于求成,開拓海外發展空間的方法看上去有些粗獷。日本人對儒教禮儀之邦的幻想,反而使關心中國的日本人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
三、10年后日中間的“希望”和“不安”
日中間的分工和合作進一步完善,相互依存關系進一步提高。但如果中國一直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遲早會被其他亞洲國家代替。那時,同日本的“競爭”也將正式開始。
四、同中國交往的基本觀點和態度
第一,應拋棄“同文同種”這一表象所帶來的誤解。第二,不要從日本現在的高度去看待經濟史上不同階段的問題,并認為按照中國的民族特性,某些事情是無法解決的。對文化的理解不可缺少。第三,對方也追求國家和個人利益,這是理所當然的,要能進行利益上的妥協。第四,雙方應該吸取對方優點,只有通過“開放”的競爭才能共存。第五,相互間要明確,不是要脫離亞洲,而是要開放地協助亞洲。
讓雙方的交流由“恐懼”轉變為“信賴”,進行“同質的競爭”,重新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理解和尊重共通性及異質性,尤為重要。(作者高橋信行,郭雋譯)
(來源:《環球時報》2006-12-26 第11版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