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日關系是大勢所趨 日本右翼很難螳臂當車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從2006年10月至今,中日關系經歷“破冰”、“融冰”、“迎春”三次高層互訪,擺脫了5年來靖國神社問題的陰影,共同向構建“戰略互惠關系”的方向推進。胡錦濤主席即將于5月初展開中國國家元首時隔10年的日本之行。雙方都期待能以此次“鮮花之旅”為契機,推動中日關系步入長期穩定發展的良性軌道。同時,中日面臨“東海爭端”、“水餃事件”等許多敏感和現實的問題,政治互信和國民感情改善都不充分,日本國內右翼保守勢力仍在伺機破壞尚在改善途中的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趨向良性發展并開始進行合作
作為東亞地區的兩個大國,中日“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經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36年的風雨,尤其是度過小泉執政時代雙邊關系的冰凍期,雙方都深刻認識到,穩定健康的中日關系最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
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后,中日間“政冷經熱”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雙方高層互訪、民間青少年交流、安保領域對話都提升到一個新階段。今年是中日友好條約締結30周年,也是中日青少年交流年,雙邊關系的發展面臨歷史性的機遇,2008年理應成為中日關系飛躍的元年。
中日關系的穩固發展對東亞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都至關重要。
當前的中日關系逐漸超越雙方關系范疇,開始嘗試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開展合作。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環保節能、非洲開發援助以及解決朝核問題和東亞區域合作等領域都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
妥善處理敏感和現實問題是中日關系穩固前提
太多的敏感和現實問題令中日關系呈現復雜狀態。歷史問題和臺灣問題事關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近年來,日本政府嚴格遵守《中日聯合聲明》等3個政治文件,尤其是福田首相明確表示不參拜靖國神社,并在訪華時表明不支持陳水扁當局妄圖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入聯公投”。日方妥善應對中日間的歷史問題和臺灣問題是當前中日關系改善發展的關鍵所在。
當前,中日間面臨的主要課題是“東海問題”和“餃子事件”。這兩個問題一個關系到國家領土主權,一個關系到兩國國民感情。任何一個問題處理不好都會對中日關系的發展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兩國政府都高度重視,并已就通過進一步合作和磋商盡快解決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日本國內有部分聲音認為,應該將這些問題的解決與胡主席訪日相關聯,逼迫中國作出妥協。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無助于增加彼此的政治互信和改善國民感情,也不利于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中日關系“樹欲靜而風不止”
近兩年來,中日關系的改善與發展有目共睹,但日本國內的右翼保守勢力顯然對這種局面感到焦躁和不滿。他們借“餃子事件”以及所謂的“西藏問題”挑動事端,試圖沖擊和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大局。
“餃子事件”發生后,與兩國政府保持冷靜、并以客觀公正態度積極展開聯合調查相對應,部分日本媒體趁機大肆炒作,使用妖魔化手段宣揚“中國食品威脅論”,導致日本民眾談華色變,開始大范圍排斥中國制造的食品,國民對華感情趨于惡化。
近期,在日“藏獨”分子和保守右翼與西方反華勢力遙相呼應,策劃在奧運圣火即將于26日在日本長野傳遞之際制造事端。日本《產經新聞》19日發表題為《呼喊著西藏人權參加長野火炬傳遞》的社論,文中叫囂“無視西藏問題而容忍北京奧運會將給以后的奧林匹克運動留下禍根”,社論還以所謂保護人權的名義呼吁“應該加強國際聯合繼續向中國施加壓力”。試問,從來不敢承認戰爭責任,矢口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問題的《產經新聞》又有何臉面舉著“人權”旗幟給中國上課?
與這些制造雜音的非主流相比,日本官方和政界顯得較為理智和客觀。近日,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訪日期間,福田首相、眾參兩院議長以及日本執政、在野各政黨均表態稱反對將奧運政治化,他們支持并祝愿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
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的中日關系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也確實存在棘手難題和雜音。但推動兩國關系改善和發展的積極因素遠遠多于消極因素。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和處理中日關系符合彼此利益,正如福田首相去年年底訪華時在北大演講時強調的,“日中關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別無選擇”。(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