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編者按:9月16日上午,由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東京-北京”論壇在東京召開。陳昊蘇會長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肇星,政協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作為與會的中方代表,和日本民主黨副代表岡田克也,前內閣官房長官巖崎恭久,自民黨前干事長加藤弘一三位日方代表就“亞洲的未來與中日的作用”這一主題進行了政治對話。陳昊蘇指出,中日兩國建立互信,需要增進相互理解,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前幾年,在中日政治關系遭遇寒冰的時候,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公開表示:“我們說不忘歷史、并不是為了延續仇恨。”這句話由陳先生說出來,更顯得份量十足,意味深長,因為,陳昊蘇先生是中國革命家陳毅元帥的兒子。
以下是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特約記者李瑩對陳昊蘇先生的專訪。
記者:陳先生,由本次論壇主辦單位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實施的中日共同輿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對對方的印象還存在著較大的負面因素,您對此有何看法?
陳昊蘇:我有兩個觀點,一是不必過分緊張,不同國家的人民彼此觀感是長時間形成的,要有所改變是需要時間的。像2008年發生的餃子問題,讓一些日本人產生壞的印象。事實上,中國人也非常關心食品質量與衛生安全問題,發生這種事件,是雙方都不愿看到的。要改變這個事件造成的影響,除了盡快弄清事件的真相之外,還需要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化解負面的印象,這當然需要時間。第二,也不能不加重視,盲目樂觀。實際上現在中日關系發展比較良好的現狀還很脆弱,如果人民的觀感存在問題,也有可能激化為比較尖銳的情緒,我們要努力防止這種局面出現。
這次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增加了,主要是因為兩件大事發生,促使中國人對日本印象的轉變。第一件是在今年四川地震時,日本及時主動地向中國的災區伸出了救援之手;第二件是很多中國人注意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日本運動員手里拿著中日兩國的國旗入場。應該說,這兩件事,讓中國人感受到日本人民釋放出來的善意。中國人是懂得感恩的民族,這次中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有較大幅增長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奧運會上,日本運動員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和鼓勵,這也是中國人對日本人民回報的善意。我希望日本媒體客觀地把中國人對日本觀感改變這一事實,以及中國人釋放的善意及時地傳達給日本人民。當然,中國媒體也會這樣做的。
記者:這次調查結果也顯示,相比中國,日本受訪者對日中關系的前景并不樂觀。現在,日本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兩國媒體比較關注這種變化會否讓剛剛破冰回暖的中日關系出現變數,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陳昊蘇:我們熱烈期望日本政局的變化不要影響中日關系的發展。我很高興地聽到日本多位出席本屆論壇的政治家也發表了同樣的意見。中日雙方都應該把發展中日友好關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確保良好的前景。
記者:在日本有這樣的聲音,近幾年日本的政治領導不停更換,致力于發展中日關系的領導人如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他們在任的時間往往比較短。
陳昊蘇:我不這樣看,我想中國人都不會這樣看。日本首相發生變動是由日本國內政治斗爭決定的,與中國的關系怎樣并不占主要份量。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符合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中國高度重視中日關系,希望和日本建立世代友好的戰略互惠關系。日本政治家和日本人民多數也堅持這樣的主張。日本政局的變化屬于日本內政。不干涉他國內政是中國外交所信守的根本原則之一,它涉及到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的問題。中國相信日本的政治家有能力處理好自己國家的問題。事實上,戰后的日本也曾經面對過很多困難局面,但每一次日本都智慧地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特約記者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