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喬·威爾遜因不滿總統奧巴馬提出的醫改政策,日前在奧巴馬進行國會演講時,大聲斥責奧巴馬“撒謊”,引來美國朝野一片錯愕,連一向對政府冷言相對的美國媒體都對威爾遜的行為感到驚訝和不理解。美國媒體也在擔心,從此以后,美國國會會真正演變成馬戲團,文明仿佛一夜回到兩百年前。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1798年,來自佛蒙特州的代表馬修·里昂與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眾議員羅杰·格里斯沃爾德在美國眾議院的會議室中大大出手,格里斯沃爾德用手杖猛擊里昂的頭,而里昂則找來火鉗回擊格里斯沃爾德。兩人打架的場面也成為美國國會史上罕見的“丟人”一幕。
1856年,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安德魯·巴特勒因為不滿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查爾斯·薩姆納在國會發表的演講內容。他聯合堂兄、眾議員普雷斯頓·布魯克斯用木質手杖敲打薩姆納的頭部,將其毆打至重傷,從而導致薩姆納有三年時間沒有出席參議院會議。
其實,相比于以上兩次“臭名昭著”的美國國會暴力事件,威爾遜的“你撒謊”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但其“出言不遜”的行為卻受到各方指責,他在美國國會引發的震動也絲毫不遜于過去那些議員的“野蠻行徑”。
美國媒體甚至認為,威爾遜是數十年來對美國總統最不尊敬的參議員。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也對威爾遜的行為感到不滿。他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威爾遜的舉動是“完全不懂得尊重”的行為。
“我在國會已經35年了,經歷了數位總統。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民主黨參議員帕特里克·利希情緒激動地說,“事實上,這一事件幫助了總統,因為這讓熱愛總統的人們明白了總統面臨的處境。”
也有人拿威爾遜的行為與發生在英國議會的暴力事件相比,稱這根本不值一提。英國首相在議會面對質詢時,受到議員的當場指責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不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行政教授斯蒂文·科恩分析認為,兩者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因為英美兩國的政治體制并不相同,“英國的首相僅僅是政府首腦,而我們的總統既是政府首腦,也是國家元首,”科恩說道,“現在威爾遜對總統的言行就相當于英國議員對女王無禮,這在英國也是不能想象的。”(環球在線:方穎)
***相關鏈接:近年來各國議會暴力
韓國:
2009年7月22日,韓國執政黨強行通過《媒體法》引發韓國議員群毆。韓國國會再次演出一場激烈的“全武行”。
2009年1月,韓國最大反對黨民主黨占據國會大廳的抗議事件進入長期化,國會議長正式執行“秩序維持權”,下令議員們撤離。這一過程中,保安人員和民主黨議員們發生肢體沖突。
2007年12月,在距離韓國總統大選還有5天的時候,韓國200多名議員就是否彈劾總統候選人李明博發生嚴重分歧,在國會上大打出手。
2004年3月,韓國總統盧武鉉遭彈劾前夕,一部分親盧武鉉的議員在國會內與反對派展開約20分鐘的肢體沖突。
日本:
2008年1月,在一次日本國會討論是否向伊拉克派兵和改革養老金等議題時,一位身穿紅格子套裝的女議員,因不滿其他黨派議員的看法,氣得跳上了桌子,與對方廝打起來。由于裙子短,在“大展拳腳”中不但走了光,還被人扯破了上衣,內衣掉落在地上不說,整個上身赤裸裸暴露在大眾面前。
烏克蘭:
2006年7月,烏克蘭議會議員在基輔舉行的會議上發生爭執。新當選的議長宣布“反危機聯盟”成立,這一決定使原先的“橙色聯盟”異常憤怒。于是,兩派在議會大廳開始群毆。
印度:
1997年10月,印度北方邦議會騷亂中,立法會議成員們使用麥克風和椅子作為武器互相斗毆。
1989年3月,泰米爾納德邦的立法會議上,執政黨和反對黨成員因投票結果發生了騷亂。兩派成員用拳頭互相毆打,并彼此投擲文件、桌子和麥克風。反對黨領導人甚至在被一堆文件打中之后含淚離開了現場。
墨西哥:
2006年12月,在當選總統卡爾德龍即將舉行就職典禮前的幾個小時,墨西哥立法院爆發了打架事件,電視臺甚至對打架過程進行了現場直播。而后,卡爾德龍在一片噓聲中舉行了就職典禮。儀式現場,總統唱起了國歌,成功地讓反對黨安靜了一會兒,然后他快速離開現場,免去了就職演說一項儀式。
土耳其:
2007年5月,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以361票贊成的結果第二次通過關于直選總統的憲法修正案。隨后土耳其反對黨共和人民黨議員伊德里斯·薩米·坦多杜與另一名議員同土耳其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議員阿勒姆·通奇扭打起來。
俄羅斯:
2005年3月,俄羅斯國家杜馬在召開全體會議時,來自俄羅斯自由民主黨和“祖國”黨的代表因口角而大打出手。會議大廳隨后發生群毆事件,自由民主黨領袖、副議長日里諾夫斯基被剝奪了一個月的表決權。(環球在線:方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