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當也門忽然成為反恐熱點,輿論稱之為可能出現的美國反恐第三戰線,但在分析也門與蓋達種種淵源的同時,卻忽略了歷史上西方對催生恐怖主義的責任。
在整個阿拉伯半島,西方一直將富有的產油國納為盟友,就是有個別左傾阿拉伯政府出現,大多也只提倡民族主義,不會成為蘇聯衛星國。主要的另外,就是未統一時的南也門。鄰近紅海的南也門一直較北也門繁榮,亞丁港更曾是和香港、新加坡齊名的世界級港口,但自從英國撤退,當時未發現石油資源的南也門深受埃及傳來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影響,不久部分民族主義者被蘇聯滲透,終于在1970年爆發革命。在接下來的20年,也門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斗法的又一場所,當地經濟社會民生深受影響,武器才變成日常用品,游擊戰也才變成基本常識。最終南北也門在1990年勉強統一,這和蘇聯臨近崩潰、冷戰即將終結息息相關。雖然也門表面上統一了,但中央政府算不上強勢,部落各自為政,人民紛紛到鄰國當外勞或雇傭兵。蓋達不選擇這樣的基地,反而不合理了。
和也門類似的案例,還有紅海對岸的索馬里。索馬里現在淪為中央失控、海盜治天下的失敗國家,也是恐怖主義溫床,但那里曾在東非盛極一時,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到達的摩加迪沙,甚至是當時的非洲國際都會。今天索馬里一片混亂,也是源自冷戰:它一度是蘇聯陣營的邊緣成員,后來它的鄰國埃塞俄比亞爆發革命,當了貨真價實的蘇聯衛星國,和埃塞俄比亞素來不和的索馬里就變成美國盟友,國內軍閥都是那個時候開始冒起,直到冷戰結束,大國在當地再沒有興趣,走進來填補意識形態真空的,又是蓋達。
此外,在反恐戰爭為人熟悉的阿富汗也屬同一案例——— 要不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就不會聯合激進伊斯蘭組織結成反蘇統一戰線,阿富汗的社會失衡問題就不會積重難返,拉丹也不會在阿富汗戰爭冒起,轉型成為知己知彼的恐怖大亨。假如越南不是在上世紀70年代統一,而是在90年代冷戰結束后才統一,沒有強而有力的政權重構秩序,越南難民就不只是難民了。
當然,并非所有當年的美國盟友今天都變成恐怖分子。重要的反而是冷戰一方面破壞了這些國家的傳統社會結構,另一方面把這些國家的人民培養成為優良戰士,他們在冷戰后難以重返原來社會、也難以為生,西方又沒有在和平時間加以重視,才有了今天的結果。
無論如何,也門畢竟和索馬里、阿富汗不同,也門恐怖分子和沙特恐怖分子關系千絲萬縷,甚至可算隸屬同一組織,美國要在當地大張旗鼓反恐,必然投鼠忌器。何況正因為沙特等國一直援助窮兄弟也門,也門始終比索馬里、阿富汗具有統一國家規模——— 促成南北也門統一的總統薩利赫更自視為阿拉伯領袖,最愛調停別國紛爭,因而得到阿拉伯世界一些尊重。美國應汲取冷戰教訓,不要再通過干涉扭曲當地政治社會狀況,否則當也門真的徹底淪為索馬里和阿富汗,進而禍及沙特,一切變成自我實踐的預言,那才是奧巴馬的噩夢。
(來源:南方網 香港學者 沈旭暉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