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猛烈炮轟美國
在將近半小時的演講中,伊朗總統內賈德用大量篇幅炮轟美國及其他支持制裁伊朗的西方國家。他指責美國仍然擁有巨大的核武庫,抨擊奧巴馬政府拒絕排除使用這些武器的可能性。他說:“很遺憾,美國政府不僅會使用核武器,而且繼續用這些武器來威脅其他國家,包括伊朗。”
據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報道,內賈德稱美國是造成核擴散和核軍備競賽的“主要嫌犯”,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惡、最令人丟臉的武器,擁有它一點也不光榮,作為有史以來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令人痛恨和無恥的”。他發言時,美國和英國、法國等與會代表團紛紛退出會場以示抗議。
內賈德還敦促世界各國為核裁軍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建議大國應為創造“無核世界”制定一個期限,所有核武器都該被銷毀。他還將批評的矛頭指向聯合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稱它們在核政策上奉行雙重標準,未能為國際社會創造一個安全持久的無核環境。
***美媒:雙重標準難以服人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3日撰文對內賈德的指責進行分析,認為伊朗有理由質疑“核不擴散條約”的實際意義,因為就在各締約國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審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時候,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這四個非締約國卻在條約外逍遙自在,而對它們,美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要么無可奈何,要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雙重標準盡顯無疑。
今年3月31日,美國總統核不擴散問題特別代表蘇珊·伯克在華盛頓卡耐基中心參加圓桌會談時宣布,今后美國將不再敦促所有國家都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伯克強調,華盛頓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方面的立場發生了變化。她說:“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從來沒有加入該條約。美國曾長期致力于敦促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加入該條約,但我們認識到各國情況都各不相同,應當單獨看待每一個單獨的案例,所以我們放棄了這一目標。”
2006年3月2日,印度總理辛格與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新德里簽署《印美民用核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只要印度能夠滿足某些條件,美國就可以向其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及核反應堆,這嚴重違反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即核供應國集團不能向非締約國提供核燃料及核技術。美國對印度“網開一面”的做法引起極大爭議,有人指出,該協議將使印度獲得可用于發展核武器的資源,甚至“動搖幾十年來的核不擴散努力”。況且印度的歷史記錄就不佳,它曾在20世紀60年代利用從美國和加拿大獲得的設施和物質秘密發展核武器,并在1974年進行了所謂的“和平”核試驗。
同樣沒有締結“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以色列據信已擁有100至200枚核彈頭,但在美國的偏袒下,國際核查人員從未成功地對以色列核設施進行檢查。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評價美國的核裁軍政策“永遠不會成功”,因為美國“一邊假惺惺地支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邊不做任何實質性努力。”報道指出,促使印度、以色列等非締約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才是推動中東和平進程、防止核擴散的“實質性努力”。
據了解,本次《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將持續到28日,來自189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的代表出席會議,內賈德是與會代表中唯一一位國家元首,其他國家多派主管外交事務的部長出席會議。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 NPT) 又稱“防止核擴散條約”或“核不擴散條約”,是英國、美國、蘇聯等59個國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旨在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條約于1970年3月5日生效,規定生效后每5年召開一次審議大會,審議條約執行情況。
(來源:中國日報網 張品秋 編輯:劉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