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昨天舉行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針對公眾當前關注的核輻射致癌問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平坤表示,與骨髓損傷、皮膚燒傷、男性精子損傷和女性卵子殺滅等須達到一定劑量才會發生損傷不同,從防護角度來說,核輻射致癌目前并沒有一個預計量。
青少年為重點保護對象
來自日本原子彈爆炸的資料顯示:當時受到10至50毫西弗核輻射劑量的人群,跟對照人群患病情況相比,并沒有明顯增加。“盡管我們現在用的是這個模型,但這種風險到底存不存在,還有爭論。”周平坤說,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觀點,但現在至少可以說明,在這個劑量范圍內,腫瘤發生率沒有達到統計意義。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只有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有所增加,還沒有證據表明白血病和肺癌等一系列腫瘤的發生率增加。周平坤介紹,甲狀腺癌多發生在青少年階段,這與甲狀腺的生理有關系,兒童本身對這個比較敏感。這次日本福島核電站也是,40歲以上人群無須服用碘化鉀,因為他們已不是甲狀腺癌的高風險人群,重點是要保護青少年和兒童。
吃2000公斤輻射菜等于照一次X光
菠菜和海鮮還能不能吃?輻射物質會隨著雨水落到人身上嗎?對于這一系列因日本福島核事故污染給公眾帶來的困惑,周平坤解釋:“蔬菜中檢測到的劑量是1到3貝克/公斤,打個比方,把2000公斤蔬菜的輻射樣本全都收集起來,其輻射量才相當于做一次X光片檢查,也就是說,吃2000公斤輻射菜等于照一次X光。”
“作為普通公眾來說,買了這些蔬菜,簡單清洗后就能食用,因為核物質沒有進入到組織里面去,所以不用擔心。”至于海產品,周平坤說,根據現在這次核泄漏的量,包括日本的監測數據可以看到,隨距離增加,海水的稀釋非常厲害。根據計算,從福島核電站放射性核素到美國太平洋西海岸需要18個月到3年時間,因此這種影響是非常小的。
核物質有可能滲入地下
針對記者提問中半衰期較長的銫等核物質,會不會因下雨沉積到地下水中,進而污染土壤和蔬菜的問題,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專家陳竹舟表示,既然空氣中有核物質,通過降水,就會沉積到地面上,然后經植物鏈也可轉移到植物的根系和葉片內,這些都可能。“土壤也好,作物也罷,我們只能說含量非常低,若有靈敏的測量儀器和方法是可以測到的。”
陳竹舟提醒廣大公眾,這種核物質的增加量很小,對人體健康不會有危害,大家不需要擔憂。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