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4月26日,一些俄羅斯抗議者在該國核能部門大樓前舉行示威抗議。

1986年4月26日凌晨,建設在烏克蘭基輔州的普里皮亞季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4號反應堆完全毀損,并向空氣中釋放了190噸放射性物質。
***放射量為廣島原子彈爆炸400倍
1986年4月26日凌晨,建設在烏克蘭基輔州的普里皮亞季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4號反應堆完全毀損,并向空氣中釋放了190噸放射性物質。
不過,有關當局并沒有及時發布通知,告知當地居民輻射的危險性,而是直到4月28日才通過電視發表正式聲明,這一延誤也在一定程度了加重了事故的嚴重性。而后,事發地30公里范圍內超過11.5萬居民被撤離,而為了清除輻射物質,政府共動員了60萬人。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過后,放射云迅速向歐洲大陸擴散,迫使成千上萬民眾逃離家園。受創最重的地區要數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西部,此次爆炸釋放的核輻射劑量比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的原子彈爆炸釋放的核輻射量高400倍,成千上萬人病倒,森林和農田被大面積污染。
***急需建設新“石棺”
在上周舉行的一個有關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國際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報告稱,自事故發生以來,大約60萬人曾曝光在核輻射污染之下,成千上萬人死于各種癌癥,受污面積超過14.5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25年前建成的、用于封堵被損毀的4號反應堆的水泥石棺目前正在變舊。因為該“石棺”當時由遙控機器人搭建,因此抗震強度并不令人感到樂觀。一次小強度的地震都有可能導致“石棺”頂部坍塌,而如果“石棺”出現坍塌,將直接導致廢棄的反應堆釋放出大量核輻射物質,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將會再度上演。
因此,烏克蘭政府正計劃籌集資金建造一個設計壽命達100年的拱形鋼結構外殼,以消除舊“石棺”破損再度產生核污染的隱患。
***烏總統呼吁國際援助
在26日舉行的紀念活動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再次呼吁國際社會捐款,為建造新“石棺”籌措資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如此大的災難,我們需要國際社會共同的幫助,”亞努科維奇說。
在上周舉行的切爾諾貝利國際援助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元首和代表們紛紛表示愿意以不同形式援助烏克蘭。最終,烏克蘭在此次會議上共籌集到了5.5億歐元,用于為發生爆炸的4號機組建造新的“石棺”,不過,新“石棺”所需費用在7.4億歐元左右,因此烏克蘭方面仍然需要繼續籌措剩余的資金。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方穎 整理編譯 編輯: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