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后,又發生了核泄漏事故以及由此引發的多重次生災害。歷時百日的“復合災害”已造成包括失蹤者在內約超過23000人死亡,在宮城、巖手、福島三個重災區,仍有9萬多災民無家可歸。
救災工作進行不力,政府危機意識淡薄,日本首相菅直人在災民的抱怨與批評、黨內外的質疑與挑戰中,正努力應對屬于自己的“復合災害”。
菅直人被批無能 民眾抱怨救災不力
“3.11”大地震前,菅直人已經陷入政治危機。國民對民主黨政府的支持率跌破20%,菅直人還被曝出收受旅日韓國人的政治資金的丑聞。地震發生時,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在國會參議院為預算問題與在野黨舌戰。預算問題本來很有可能成為壓倒菅直人政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當時來看,自然界的大地震,消除了日本政壇可能爆發的“地震”,菅直人政權“死里逃生”。但日本政壇的態勢的確已因地震而變。
震后不久,日本朝野政黨立即表明了以救人、救災為第一要務的合作姿態。許多分析人士指出,這場大地震對管直人而言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但后來的形勢發展證明,菅直人并未把握住此次機遇。
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稱,菅直人的領導能力受到大地震的考驗,但沒有表現出出色的危機管理能力。
目前,災民臨時安置房建成數不足一半,由于部分配套生活設施未能落實,已建成安置房的入住率僅為40%。在災區瓦礫廢墟的清除方面,進展也不順利。目前災區仍堆了2500萬噸瓦礫殘骸,要完全清理,可能需要10年時間,花費數千億美元。
對災后重建最具標志性意義的“重建基本法案”,6月10日才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參議院通過還需時日。日本的災后重建進展緩慢可見一斑。此外,日本紅十字會募集的數千億日元捐款,現在送到災民手中的還不到20%。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說:“菅直人在震后第一天發表對國民講話,第二天視察災區,表現出迅速應對的姿態,但此后不見蹤影。他除了要求國民‘保持冷靜’以外,沒有表現出凝聚國民力量的領導能力。”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時,前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每天都到倒塌的紐約世貿大廈清理現場進行指揮,表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但日本恰恰缺少這樣的領導人。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政府在核泄漏事件發生之后,沒有第一時間果斷采取決絕的行動,甚至還存在僥幸心理,企圖將東京電力公司的損失降到最低,并一度拒絕來自美國等國家的核技術支援。這是菅直人最大的誤判。
日本《朝日新聞》指出:“政府的危機應對缺乏一貫性。”日本政府當初把核電站地區核輻射警戒范圍定為3公里以內,隨后陸續擴大為10公里、20公里、30公里,不斷制造混亂。
菅直人還因未與防衛省進行周密溝通就在短時間內接連翻倍自衛隊參與救災人數,被軍方人士批評“這種朝令夕改的情況暴露出不懂得如何指揮自衛隊”。
NHK電視臺日前對巖手、宮城、福島3縣489名仍在避難所等地生活的災民進行了民意調查,其中77%的人對政府的災后重建工作不滿,認為復興重建工作“進展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