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直人8月26日在執政的民主黨高層干部會上宣布辭去黨首職務,日本共同社分析認為,菅直人“拖延”下臺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日本首相菅直人的“下臺劇”從6月2日表明意向至今持續上演了近3個月,這在政壇實屬罕見。雖說朝野之間就懸而未決的“公債發行特例法案”有過一段較量,但之后新政策不斷出臺,直到最后質疑這一系列的行為只是“拖延戰術”的看法仍未消除。不僅形成包括外交在內的政治空白,民主黨內的分裂也日漸升級。“拖延”下臺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菅直人在6月2日的民主黨眾議員會議上提及東日本大地震重建工作時表示,“希望在工作有一定眉目后把首相職位讓給年輕一代”,含糊表露辭意。他向周邊人士強調,“如果我很明確地說‘辭職’的話,凝聚力將會立刻喪失。”
然而,菅直人成功度過了內閣不信任案的難關,他很清楚“這是能夠逼首相下臺的唯一途徑。”此后,菅直人頻出強勢發言。
關于延長國會會期,菅直人拒絕了民主、自民和公明3黨干事長幾乎完全贊成的“延長50天—盡早下臺”路線,并以確保法案成立為由,堅持延長70天,對要求其早日下臺的勢力進行了正面抵抗。
在會期延長后的6月27日,菅直人又堅決執行了將自民黨參議員任命為政務官的人事調動,并在7月13日的記者會上公布“去核電化”計劃。對于這種一邊說著要下臺,一邊卻又宣傳重要新政策的拖沓作風,在野黨普遍認為菅直人“沒有要辭職的打算”。
“朝野合作的最大障礙是首相菅直人。”對此持有共識的民主、自民和公明3黨高層開展了一系列菅直人下臺的“先期準備”,其中包括重審民主黨競選綱領等。最終菅直人在本月10日宣布將在民主黨選出新代表后辭職。
若民主黨選出新代表后內閣于30日集體辭職,從6月眾議員會議算起共89天,這將遠遠超出前首相森喜朗從宣布辭職到正式離任的47天紀錄,作為“拖延首相”留名政壇。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