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騎警在核安全峰會主會場外執勤。
莽九晨攝
3月26日—27日,第二屆核安全峰會將在韓國首爾舉行,此次峰會是2010年華盛頓核安全峰會的后續會議,53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聚首韓國,再度研討核安全問題,說明核安全挑戰的緊迫性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胡錦濤主席再次出席,顯示了中國對核安全問題負責任的態度。
當前國際核安全形勢非常嚴峻
核安全的概念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核能安全(nuclear safety),重在防止核能產業運行事故的發生,二是使核設施和核材料免遭惡意侵害的核安全(nuclear security),重在防止核恐怖主義的發生。近年來,核安全這兩方面出問題的幾率都在上升。
首先,核電工業的高速發展使核電站運行出事故的可能性增加。全球能源短缺的前景使各國都把核電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戰略選擇。目前全球已有430多座核反應堆在運行,還有65座正在建設。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披露,到2030年全球至少還要增加90座核電站,僅在2011年又有約60個國家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洽商啟動核電項目,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超一流的美國(三哩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都先后發生過大規模核電事故。
其次,核電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增多。核電站在全球的普及使核原料的開采、加工、運送、處理、貯存呈現出一個龐大的全球網狀分散布局,如果有關國家發生社會動蕩,監管失控,其每一個點都可能出現薄弱環節,為核原料非法買賣打開方便之門,為恐怖分子襲擊提供可乘之機。
再者,國際反恐形勢更加嚴峻。近年來國際形勢的劇烈波動,特別是西亞北非局勢的動蕩以及與此相關的干涉主義戰爭,使相關國家經濟基礎受到嚴重破壞,使數以萬計的人死于非命,使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喪失了生計。動蕩和戰爭造成的廢墟和仇恨是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核產業鏈薄弱環節的增多以及恐怖襲擊動機的凸顯,使核恐怖主義威脅空前嚴重。
人類選擇核電之必然性
既然核能有如此之多的問題,人類社會是否可以取消核電選項呢?答案是否定的。地球化石類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是一對結構性的矛盾。英國石油公司于2007年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評估》報告稱,按當時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量計算,世界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只能滿足40年和60年的需求。其他研究機構發表的類似報告具體數據雖不完全相同,但結論是一致的,即地球油氣資源枯竭的日子正一天天接近我們,如果人類社會不想回到前工業化時代,就必須探求新能源。
退一步說,即使不存在能源短缺問題,燃燒化石類能源產生的排放,也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無法承受之后果。按目前世界排放量計算,至本世紀末,地球溫度將上升1.2—3.5攝氏度,將對數以億計的沿海居民造成威脅。如果人類不想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就必須改變目前的能源結構。而在替代性能源中,最具規模生產價值的還是核能。因此,排除核能選項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那么,能否設想只允許經濟雄厚、科技先進、人才充沛的發達國家開發利用核能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根據主權平等的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社會已經達成的共識,任何國家只要遵守了《核不擴散條約》等相關國際條約的規定,就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任何國家或集團都沒有壟斷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的本能,發達國家創造的以香車豪宅為代表的高消費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象征,而這些都要靠巨量能源消耗來支撐。據統計,發達國家人均耗能量是發展中國家的35倍,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源相當于500個印度人的消耗量。不能認為這種差距是合理和道德的,剝奪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沒有法律依據,沒有道德基礎,也不具可操作性。
解決核安全問題必須標本兼治
既然核能的選項不能排除,各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又不容否定,而核事故的災難后果又不會止步于國家邊界,出路就只有一條:讓核能更安全高效地為人類服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加強核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強化核安全領域的全球治理。這就是全球核安全峰會的現實意義所在。華盛頓峰會的主要議題是防止和打擊核恐怖主義,即解決核設施和核材料免遭惡意侵害的核安全問題,會議通過的《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工作計劃》,強調要促進《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的普遍化,要提高《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的權威性,要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據其《核安全叢書》在全球范圍開展活動,各國要進行核安全信息交流,核安全文化培育,核安全人才培訓,等等。這些措施是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但都還停留在“治標”的層面,要從根本層面解決核恐怖主義問題,必須標本兼治。要 “治本”,就要改變目前國際社會發展失衡、貧富懸殊、地區動蕩、民族宗教沖突頻發、濫用武力、制造貧窮和仇恨的現象,從根本上鏟除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要使國際核安全機制真正發揮作用,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不能給國際核安全機制附加別的目的,不能把國家間爭端引入峰會,更不能在這個機制中奉行雙重標準。如果把核安全峰會變成功利性外交政策的工具,國際核安全機制就會失去中立和公信,就沒有辦法凝聚國際社會力量應對核安全挑戰。
中國在核安全問題上負責任的態度
中國在核安全問題上采取的是非常嚴肅的負責任態度,不僅向中國人民負責,也向國際社會負責。在防擴散和打擊核恐怖主義領域,中國是“打擊核恐怖主義全球倡議”的創始伙伴國,中國積極參與有關國際公約的制定,加入了聯合國關于核不擴散和制止核恐怖主義的所有國際條約,并嚴格執行安理會相關決議。在核能產業運行安全領域,中國政府在發展核電之初,就明確制定了“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指導方針,并從設計、建設、運行、監管、隊伍、資金、機構等方方面面予以落實。幾十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核安全紀錄。
在2010年的首次核安全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五點主張,即切實履行核安全的國家承諾和責任,切實鞏固現有核安全國際法框架,切實加強核安全國際合作,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切實處理好安全與和平利用核能的關系。胡主席介紹了中國在核安全領域作出的一系列積極努力,包括核安全能力建設、核安全國際義務履行、國際核安全合作參與、核安全國際援助提供等。胡主席還表示中國正積極考慮同有關國家合作,在華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中國在核安全領域負責任的態度獲得了與會各國的一致肯定。
近年來中國在核安全領域的進展
從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到現在,不到兩年時間,中國在核安全領域又取得了許多積極進展。在立法領域,在已有的1部法律、8個行政法規、27個部門規章及許多地方性法規條例的相對完善的核安全法律體系基礎上,2011年又通過了《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此外,《核安全法》已進入實質性立法程序。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中國又加緊制定核安全規則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努力提高核設施應對極端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核緊急響應能力。
在國家嚴格控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的背景下,2011年,政府特別批準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的大規模擴編,編制數由此前的300人擴充到1000多人。核與輻射安全研究基地計劃在北京房山興建,將成為我國核安全技術人員培訓的重要基地,也將成為核安全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
中國政府還批準成立了國家核安保技術中心,從事核材料管理、核材料和核設施實物保護的技術支持,負責核安全示范中心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增強了核材料安全管理技術能力。
在2012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了“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觀點,這里面的“安全”、“高效”、“發展”三個關鍵詞完美詮釋了中國關于“處理好安全與和平利用核能關系”的基本立場。
(來源:人民網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