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在北京時間11月7日落幕,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第57屆總統。由于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此次大選頗受國際社會關注。但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經濟總量占全球份額呈下降趨勢。美國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和普世價值觀受到質疑,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政治制度腐朽衰落的特征日益顯現。此次大選所暴露出來的美國式民主的虛偽更是為美國推進海外民主和人權外交蒙上陰影。在新形勢下看清美國大選本質,需要從以下三大方面理解。
美國選舉制度和運作確保壟斷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當選總統
首先,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由依照各州議會所定方式選派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除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外,其余48個州都實行勝者得全票制。這種制度有利于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政黨控制選舉,排擠其他小黨,左右選民投票傾向。
其次,競選資金是贏得總統寶座的最基本條件,廣大中產階級和貧民的真正代表不可能當選總統??偨y候選人把籌款當做頭等大事,并把金錢的力量發揮到極致。誰占有更多資金,誰就占據優勢。資金短缺的候選人往往在初選中就被擊敗。此次大選兩位總統候選人籌款超過20億美元,加上兩黨各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開支,總額超過6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政治捐款愈演愈烈,選舉成了政治集團與利益集團之間赤裸裸的權錢交易。
第三,選民投票率低,當選總統不能代表大多數選民。100多年來,投票率呈下降趨勢。20世紀60年代以來,歷次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均在63%以下。當選總統所得選票僅占適齡選民的40%以下。
選舉嚴重脫離人民
兩黨候選人與選民的接觸交流服從競選策略需要,政策宣示和打民意牌的目的都是為了撈取選票,贏得大選。極其復雜的選舉規則和程序為壟斷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贏得大選布下多層保險網,中產階級和低收入勞動者難有作為。各州各異的法律限制剝奪公民的選舉權。美國人民經過近200年的長期抗爭,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贏得普選權。因選民登記手續繁難,至今仍有部分選民沒有選舉權。另外,奧巴馬和羅姆尼口頭上都表白為國家和人民競選,行動上卻始終把贏得大選放在首位,對當前急需解決的降低失業率、減少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等問題,多的是相互攻訐,少的是有效的舉措和對策。
選舉制度腐朽,已不適應時代的實際情況,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選舉制度的改革動力不足,步履維艱,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變化脫節。制憲者200多年前創立選舉人制度意在維持總統與國會、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權利平衡,保障人口稀少的小州的權利。當時,政黨政治尚未現身,競選活動規模小,運行方式與現在相比也大相徑庭。面對選舉的嚴重缺陷,選民要求改革選舉制度的呼聲強烈。改革選舉人制度和廢除競選中的政治捐款的要求尤為突出。但廢除政治捐款改革,因最高法院裁定政治捐款屬言論自由而被扼殺,其他改革也因事關美國根本民主制度,難以真正啟動。
其次,選舉對解決國家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用有限。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美國長期積累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貧富兩極化越來越嚴重,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體制被兩大政黨濫用,成為內斗工具。
第三,選舉結果往往難以兌現競選承諾、體現選民訴求。在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體制下,政治、經濟、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只能在國會參、眾兩院簡單多數、甚至三分之二多數和總統達成共識、取得一致后才能實現。目前,兩黨立場迥異,時常把黨派利益置于國家和選民利益之上,致使一些事關國家發展和選民利益的關鍵性議案胎死腹中。美國兩黨嚴重對立、黨派利益至上理念愈演愈烈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根源,已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在它的生產關系中產生的自我限制、自我破壞的腐朽特征。這種特征在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體制下不會自動消失。
(作者吳祖榮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信蓮)
>>美國大選專題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