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今年4月,中共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作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崛起為主線,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的部署,吹響了全面建設中外游客度假天堂和全省人民幸福家園的新號角。
過去5年,海南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1%,人均生產總值由1617美元增加到4429美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城鄉居民收入基本實現翻番,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全省覆蓋、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標志,民生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各級黨組織領導科學發展的理性思維和實施能力顯著提升,今天的海南已經進入了更有條件、更加自覺地實現科學發展的新階段。海南科學發展總的思路就是按照中央對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定位,搶抓機遇,乘勢而為,以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一以貫之地走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集約高效、開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
實現綠色崛起,最重要的前提是科學規劃。這是科學發展的命脈,沒有科學的規劃,科學發展就無所依循。依據國家關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以全省整體和一盤棋的視野,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統一規劃,超前抓好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產業項目的合理布局規劃,抓好土地岸線利用、城市和村鎮建設、重點開發園區和資源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強化規劃執行,形成全省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區,實現資源與項目的最佳配置,提升海南整體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的水平。
實現綠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撐在于產業振興。產業是稅收、就業、民生、經濟實力的源頭活水,是發展穩定最重要的基礎和最終的依托。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綠色產業,培育一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升綜合經濟實力。
實現綠色崛起,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開放改革。島嶼經濟體的生命線是開放改革。24年前,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下,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走向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19年前,江澤民同志強調,努力搞好海南的開放和開發。4年前,胡錦濤總書記指示我們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海南迎來了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黃金機遇期。必須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開拓一切能夠開拓的市場,創建開放改革的新優勢。
實現綠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悉心呵護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注重發揮生態環境的綜合效應,充分發揮海南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要素資源、國家賦予的經濟特區和國際旅游島的開放政策、背靠13億國人的消費大市場、省直管市縣體制和人口相對較少等比較優勢,形成疊加效應,轉化為科學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實現綠色崛起,最終的目標就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樂園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以最大努力,按照國際化標準,把海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同時不遺余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讓全省人民及時享受到國際旅游島發展的實惠。
實現綠色崛起,最有力的思想保障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從省情出發,以人為本,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群眾急需受益的事,堅決摒棄短期行為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努力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今后5年,海南將緊扣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崛起這條主線,全面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到2016年,力爭全省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創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行區、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取得顯著成效,特色產業和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社會管理水平、依法治省水平和社會和諧程度顯著提升,黨的建設顯著加強,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今后一個時期,要在六個關鍵環節實現新的突破。
第一,振興產業,夯實基礎,壯大綜合經濟實力。在海南這樣的欠發達地區建設國際旅游島,首先必須老老實實地發展實體經濟,夯實產業基礎。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和國內消費升級帶來的難得機遇,積極承接國內外消費需求,優先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強力優化規范旅游市場環境,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做精做優熱帶特色現代農業,高水平建成國家級的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天然橡膠、南繁育制種和漁業出口基地,為全國人民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熱帶特色農產品,特別是南繁育制種要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按照胡錦濤總書記“以洋浦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努力打造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的重要指示,在洋浦等重點園區集約、集群、園區化、高科技發展油氣化工等新型工業、現代物流航運業,努力建成國家級石油化工新型產業示范基地和海上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以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為目標,加快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提升壯大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船舶工業等特色海洋產業,推動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是海南實現綠色崛起的重要支撐,我們將加快建設環島高鐵、“田字形”高速公路、南北兩大機場擴建、“四方五港”、環島智能安全電網、環島天然氣主干網等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完善之日,將是海南經濟騰飛之時。
第二,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對海南來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在城鄉均衡配置,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共同繁榮進步,是縮小城鄉差別、消除二元矛盾、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偉大變革,也是建設全省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園、實現全面小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社會工程。未來5年,第六屆省委將著重在城鄉統籌上下功夫,高起點、高水平編制和完善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5年、10年乃至20年規劃,建立促進城鄉統籌的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資源保護與開發、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推進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鎮化,走以產興城、設施配套、宜居宜業、特色文化鮮明的城鎮化之路,全面加快以海口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建設,支持三亞建設成為亞洲一流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加快縣城鎮和中心鎮擴容提質,重點扶持建設一批文化和產業支撐的特色小鎮,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引導農民變居民、農村變社區。大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實現公路、安全飲水、電、沼氣、垃圾處理、廣播電視、寬帶網到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化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依法打擊違章建筑,引導村莊集中布局、集約建設;繼續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到2016年全省75%的村莊建成文明生態村。健全統籌城鄉的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和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規范推進農村土地依法流轉和存量土地集約利用,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條件,逐步使符合條件進城落戶的農民真正轉為城鎮居民。
第三,深化開放改革,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活力。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開放改革。建設國際旅游島,破除不利于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還要靠開放改革。必須深入解放思想,以敢闖敢試的擔當,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創造體制機制的新優勢,拓寬開放發展的新空間。在開放方面:一是用足用活用好國家賦予的免稅購物、出入境免簽證、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型體育彩票等國際旅游島開放政策,支持在瓊獨資、聯合辦學辦醫,全面提升服務業的開放程度和水平。二是著力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經過多年不懈地開發、積累,洋浦開發區正強勢崛起,海南將舉全省之力加快洋浦開發開放,使之成為國際旅游島的強力產業支撐和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三是積極建設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國際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平臺。充分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發揮三亞、海口以及海南東線國家休閑度假海岸的綜合服務設施的作用,吸引更多高層次的外交外事活動和國際性經貿文化活動在海南舉辦。在改革方面:重點深化以優化資源配置為導向的“省直管市縣”改革,按照全省“一盤棋”的思路,提高資源配置的集中度和整體效益。同時,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服務,突出抓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島內無障礙旅游,繼續深化農墾改革,深入推進文化體制、醫藥衛生體制、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項改革。
第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行區。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刺激消費、開拓市場,增強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內生動力,兩者良性互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海南將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準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資源重點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行區。一是全力改善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到2016年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38%以上。大力實施農村危房和庫區移民危房改造工程,努力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二是千方百計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把增加收入列入對市縣的重點考核指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三是加快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特色。四是進一步健全各項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并軌,全面推行社會保險一卡通,建立社會保障標準合理增長機制,確保人人享有標準不斷提升、管理規范有序的社會保障。五是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促進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建成輻射全島的五大區域醫療中心和1小時三級醫療機構服務圈。六是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扶持創作一批鄉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七是層層落實維護穩定的第一責任,打造海島型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改進信訪工作,下力氣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效防范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確保社會穩定和諧。
第五,堅持生態立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科學發展的核心資源,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隨著開發建設強度加大,海島生態的脆弱性時刻提醒我們,要始終堅持生態立省,強化全民生態自覺,實施可持續的生態保護工程,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一是大力推進綠化寶島行動。要系統規劃,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科學種樹,見縫插綠,營造全島天然大氧吧,到2016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努力達到62%,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空氣清新、四季花開的綠色家園,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二是努力建設綠色低碳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水電、氣電、核電、戶用沼氣和工業沼氣、生物柴油等清潔能源。三是嚴格依法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堅持上項目決不降低環保門檻,開發水平不高,寧可不開發。依法依規、嚴格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區、生態核心區、重點水源地、重要海域,堅決禁止亂挖濫采礦產資源。加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管網配套建設。四是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保障機制。加強全民生態教育,廣泛開展綠色景區、綠色酒店、綠色工廠、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創建活動,倡導低碳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層層落實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環境產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探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第六,努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關鍵在黨。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推進黨的各項建設,努力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經受“四種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的堅定性,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執行力和自覺性。一要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帶頭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海南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二要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干部,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三要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高素質干部隊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真正把對黨忠誠、勇于擔當、體恤百姓、熱愛海南、實績突出、清廉從政的干部選進領導班子。四要著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大力實施“強核心工程”,在非公有制經濟體和社會組織中健全黨的組織,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五要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進一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推行網上行政、網上審批、網上招投標和網上監管,嚴肅查處工程建設、征地拆遷、住房保障、扶貧救災等領域的違紀違法行為,加大懲治腐敗力度,大力營造風清氣正、廉潔施政的政治生態。六要切實改進干部作風。牢固樹立抓作風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引導廣大黨員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把實干當成一種品格、把密切聯系群眾當成一種責任、把建設國際旅游島當成一種使命。
海南地處維護國家南海權益的第一線,要進一步增強主權意識、國防安全意識和服務保障意識,依法履行職責,全力加強三沙市政權建設,大力支持駐瓊軍警部隊建設、國防建設,為筑牢南海長城、維護國家主權盡到地方黨委、政府的一份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