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亞歐四國前夕,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稱,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又好又快發展,“中國模式”引起包括德國在內國際社會的重視和反思;同時德國經濟在危機中異軍突起,受到各方關注,中德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地方。
從德國的發展來看,史大使認為有幾個方面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鑒。一是與時俱進,堅持改革,不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減輕企業負擔,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早在本世紀初,德國就開始深刻反省影響經濟發展的“三高”結構性弊端,以及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施羅德政府2003年提出“2010年議程”一攬子改革方案,克服各種阻力進行大刀闊斧的經濟社會改革,為近年來德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了“改革紅利”。
二是要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德國一直堅持“制造業立國”政策,審慎、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工業占國民經濟比例目前仍保持在28%左右,高于歐美其他國家。這一做法提高了德國對金融危機的“免疫力”。
三是始終強調社會公平。德國奉行“社會市場經濟”,兼顧效率與公平,通過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收入再分配機制減少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四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發展現代化農業過程中注重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綠色和環境友好型經濟。
五是經濟發展中注重企業品牌和質量?!暗聡圃臁痹跉W洲歷史上曾經是廉價劣質產品的象征,但是德國企業不甘落后,堅持通過加強研發和創新一步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如今“德國制造”已成為工藝嚴謹、質量上乘的產品代名詞。德國企業的做法對推進“中國制造”具有借鑒意義。
(來源:《中國日報》駐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柏林報道 編輯:王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