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18日是首個“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也是他93歲的生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紀念日,是為了表彰他為和平與自由做出的杰出貢獻。
永遠的曼德拉,是世界的曼德拉。正如聯大副主席阿依基莫娃在16日的聯大會議致辭時所言,慶祝“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是為了提醒國際社會尋求社會公平與正義以及通過對話實現和平的重要性,是為了讓世人行動起來,通過每天的點滴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世界記住曼德拉,不僅因為他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不僅是因為他的努力,南非最終以和平方式廢除了長達46年的種族隔離制度,更主要的是因為這位和藹可親甚至有些淘氣的老人,總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所以,他能自豪地宣稱:“我沒有敵人”。
“我沒有敵人”,他在很多場合強調,“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一樣需要獲得解放。奪走別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見和短視的鐵柵囚禁著。”曼德拉在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就開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處在獄中。
去年我游覽南非時,曾有幸經過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的住所,滾滾車流中雖然只能對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住宅滿懷敬意地瞟上一眼,但人性的溫暖還是如潮水奔襲。而在開普敦又經過他的另一個“家”,他在那里一住就是27年,這個“家”就是羅本島上的牢房,當年是鎖住自由的囚籠,現在是希望島,是“好望島”。
他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細節上。2000年南非全國警察總署曾發生涉及嚴重種族歧視的“大猩猩事件”,南非人民義憤填膺,但曼德拉對這件事反而非常平靜,他向媒體表態稱,“我的尊嚴并不會因此而受到損害”。而在幾天后,在參加南非地方選舉投票時,曼德拉輕松地問工作人員:“你看我像大猩猩嗎?”逗得在場的人會心一笑。實話說,即便是圣人,對這樣的侮辱也會難以容忍,更別談我們這村莊還有那么多封帖和“跨省通緝”了,但他用幽默化解對立和仇恨,體現出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智慧。
也許“新南非”還有許多不足,艾滋病、犯罪率、貧富差距以及私家宅院的鐵絲網,都讓人感到這是一個復雜和矛盾的國度,但她的寶貴之處在于新生,在于自由———這是一種很少有“禁止”的消極自由,你可以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但你必須對你的選擇負責。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去年在信號山上見到的一位南非老畫家,他一生畫桌山,也畫曼德拉。那天畫家的興致很好,彈吉它,哼小調,主動和我打招呼,和他聊天時他拿出一份有些發黃的報紙,上面寫他和曼德拉結緣的故事,而那篇文章的標題是“藝術的生命是自由”,南非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自由,理解公平與正義的價值,也以自己的方式向曼德拉表示敬意———這應該是全世界的方式。(李鴻文)
(來源:青年時報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