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觀
書圣牌坊
王氏宗祠
華堂村坐落于嵊州市東部,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東晉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稱病棄官,入剡縣金庭(今嵊州市華堂),筑室隱居,卒后葬于就地。墓地距華堂村僅1.5公里。第二十六世孫王弘基又從金庭觀遷居臥猊山麓,自此,王氏在華堂扎根。宋末元初,第三十三世孫王邁伐木平土,“肇營廣廈”。其子孫多擅書畫,將書畫懸于廳堂,供人品賞,其宅有“畫堂”之稱。后因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易名為“華堂”,并逐漸由堂名演變為村名。發展至明末清初已成規模,現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經過1600多年的繁衍發展,華堂村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來的街道建筑、民風民俗和人文景觀。華堂村現有古村面積10萬平方米,除了祠堂、庵堂、民宅、牌坊、店鋪、池塘、水井之外,還有55座老臺門、3200米鵝卵石街巷、458米九曲水甽,歷史上曾有“十廟十庵十祠堂”之稱。
華堂村現存的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時期,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清一色的青磚灰瓦,白墻硬山頂,兩層樓,較多設置封火墻。建筑結構簡潔而堅固,梁架均采用穿斗式,徹上露明造,圓木柱,石鼓墩。二層設樓板,室內裝修精致,門窗大多采用萬字格,上、中、下絳環板施浮雕花板。臨街房屋底層用船逢軒,柱上施雕花牛腿,精巧雅致。主要有一清堂、善慶堂、凝遠堂、老慶堂、居所堂、承慶堂、武桂堂、來慶堂、貽燕堂等。
華堂古村王氏后裔在漫長的生產實踐和生活活動中,形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村落文化和村風習俗。主要有:一是譜牒。至今尚保留的《金庭王氏族譜》,重修于康熙三十七年到五十三年,一套計四冊。光緒三十四年續修,一套計七冊。二是會期。每年有農歷二月十二、七月初十兩次,其中七月初十是第三十六代孫王瓊之妻石氏太婆的紀念日。三是民間藝術。每到過年過節,村上的高蹺、提燈、舞獅、啞巴背瘋婆、越劇、蓮花落、念子川等民間文化活動空前。四是祭祖。祭祖在王氏家族中倍受重視,普遍奉行,其儀式有20多道程序。
華堂王氏后人自古以來熱愛書法,人才輩出,成就顯赫。二十九族氏王愷(1163—1219)創建義學,明嘉靖時改為“心傳書院”,光緒二十九年改為“金庭高等小學堂”。現義學舊址為華堂小學,系全省歷史較早的小學之一。特別是從1981年起,村上成立了金庭書會,開辦書法學校,習書法之風更加盛行。近年,華堂村又創建了一個“千匾館”,以匾額、柱盈、碑刻等形式,將書法藝術廣布于文物古跡之中。
華堂村還盛產有被譽為“江南名果”、“珍稀水果”之稱的桃形李。華堂村所在的金庭鎮是我國最大的桃形李出產基地,華堂村正處于核心區域。近年來華堂村將羲之故居旅游、桃形李采摘與農家樂充分結合起來,開發農家樂休閑旅游,年接待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萬多人。特別是每年7月桃形李成熟的時候是華堂最忙的季節,桃形李是浙江省著名果品,香甜可口,許多臨近縣市的游客都自己開車到華堂,為的就是桃形李。
(來源:浙江在線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