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莊之夏賽西湖
外巷埭
荻港村地處杭嘉湖平原,四面環水,河港縱橫;青堂瓦舍,臨河而建;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大村莊。你可從殘照煙柳的演教禪寺到清朝嘉慶年間御賜“玉清贊化”金匾的道教勝地,從沿河而建逶迤連綿的靠街走廊到積川書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隱然傳續著荻港人文的朗朗書聲。
荻港村在歷史鼎盛的200年間,出過50多名進士、狀元和100多名太學生、貢生、舉人。其中的章、吳、朱三家,更是英才輩出。他們中有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實業家等。歷史的積淀,使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書香底蘊。但你下了汽車,走在村口并不會感到這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莊;它仿佛就是城里的某個小區和公園,有一種村在園林中,園林在村中的人居環境。幾幢別致的仿古建筑,在錯落有致的亭臺間;一個三畝見方的池塘,將碧空收入懷中;浮云之下的倒影,盛著錦鯉劃出的水紋。然而,當你從廊橋上走過滿池的荷花,一直朝里走,首先進入你視野的是門板斑駁的崇文園。崇文園是古時一所私塾學堂,左右的石壁寫著該學堂的歷史;正中門頂上的紅五星和下面已經模糊了的字體,則是“文革”時期留下的殘跡。崇文園的木門緊鎖著,我只能透過破舊板門的縫隙向內張望。當然,這樣的張望是看不出名堂的。
長廊邊的老屋已經斑駁,年輕人老早搬走了;剩下的是老人和外地來的租戶。我看到一間老屋排門敞開著,里面一對老夫妻正在吃飯,見我們來了老人站了起來。陪我們的村委會章先生說:“他們開著茶館呢!”
我想這就是最地道的農村茶館了。這茶館還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店名:彩云樓茶館。茶館里四張八仙桌,幾只長條凳,破舊的朱紅色雕花木門,依稀還能看出當年的繁華。老人也不怕赤膊,站著給我們照相。他相信毛澤東主席。墻上的毛主席像,已經貼了幾十年了。右邊的八仙桌旁,是通往二樓的木梯。木梯已經相當破舊,不僅顏色完全褪盡,連樓梯欄桿的柱子也斷了幾根。走上去,木梯便會吱吱嘎嘎地響。木梯旁的墻上,仿佛有一股霉腐味。老夫妻每天都要上下樓梯無數趟,天不亮趕早市兒的茶客就來了。當然他們現在的茶客,基本是村里的老人。
走出茶館,沿著外港埭走廊看看那些斑駁的排門,想著1919年10月,村里第一個到上海換乘保加輪去法國的留學生,就是從外港埭走廊搭上運河的船出發的。外港埭走廊,還是那時候的走廊,只是歲月的風霜無情。
繞過外港埭走廊,我們在一排舊宅矮房中,看見一架百年前的消防用具。村委會章先生說:“有關部門要收去進博物館,但我們把它留了下來,陳列在村里,讓來村里參觀的人看看。”百年前的消防用具,現在看起來完好如初,只是想那時光這樣的消防用具,能起多少作用呢?
(來源:浙江在線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