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方的解釋來看,日本防衛大綱之所以要進行如此具有發動戰爭含義的改變,主要是因應朝鮮的(核)導彈攻擊,以及中國大陸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的挑戰。換句話說,只要日本修憲通過,或放寬對自衛隊軍事活動限制的憲法解釋,日本就可能對朝鮮的核子導彈基地進行無預警攻擊,也可以對中國的軍事目標進行突然攻擊。
這對中國當然是巨大的威脅,但美國也難以置身事外。因為從歷史來看,中國和美國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突然襲擊”的受害者,無論是盧溝橋事變,或偷襲珍珠港事件,都是明證。美國或許會說,今天的日本是美國的軍事同盟國,日本也辯稱這樣的先發制人攻擊,必須界定在“防衛目的”之上,而非“侵略”他國的目的。但美國很清楚地看到,一旦日本擁有這種攻擊權利,就有可能強行把美國拖入東亞軍事沖突的漩渦中心。也因為如此,美國的媒體輿論,對日本這方面的舉動,都保持著高度關心,并及時披露報導,迫使美國當局和國際社會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由此可見,對中國來說,在短期內的國家安全危機并非來自奧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以及中美兩個世界強國的“瑜亮情結”,而是來自日本的盲動。
僅就安倍對歷史問題和東京審判的立場來看,東京未必與華盛頓是“同心同德”,美國要防止日本右翼“暴走”,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日本無法擁有“先發制人”的導彈攻擊權利,這樣既有利維持東亞和平穩定局面,長遠而言,不讓美國的“馬前卒”失控,也是維護美、中兩國的長遠利益。但愿這次峰會雙方就此議題能獲致一些共識。
(來源:中新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