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命運共同體”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年年開峰會,今年有不同。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下,上合組織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這要求成員國進一步攜手應對,加強合作。
人們不會忘記,習近平主席幾天前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的戰略構想——“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這一倡議,讓古老的絲綢之路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歷史,總是讓人感懷——駝鈴聲聲,孤煙裊裊。2100多年來,從張騫、玄奘到無數不知名的商人、旅者,先人們劈山瀝水,為中亞直至西方送去了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帶回了黃瓜(胡瓜)、芝麻(胡麻)等物產……古老絲路將中國和歐亞大陸聯系在一起,促進了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
今天,沿著這條古絲綢之路,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愿望將人們再次緊緊聯系在一起——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貨幣流,給地區經濟注入活力,激活了上合組織地區發展,給域內人民帶來實實在在利益和福祉。
過去12年間,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經濟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數據顯示,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額從2001年121億美元增至2011年1134億美元。
歷史和現實,使人們越來越看清楚一個真理:優勢需要互補,合作才能共贏。
中國和俄羅斯、中亞國家山水相連,都處在關鍵發展階段,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都提出了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長期發展目標,確保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振興。
“我們要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如是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比什凱克峰會把落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作為會議主題。
人們沒有忘記,2007年,就是在天山-阿拉套山腳下的比什凱克,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成為維護上合組織地區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可靠法律基礎。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時隔6年,又是在比什凱克,在中方全力推動下,習近平主席和其他成員國元首一起以決議方式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13-2017年)》,表達了成員國全力拓展和深化多邊合作的共同意愿。
綱要共有20多個領域68項合作內容,涉及安全、經濟、人文、農業、教育、科技、旅游、衛生、環保、救災、體育、國際合作等諸多方面,描繪了上合組織未來5年發展宏偉藍圖,開辟了更廣闊發展前景。
藍圖需要落地生根,合作需要腳踏實地。
峰會前,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習近平主席提出了路線圖——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強調“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峰會上,圍繞把上合組織“打造成成員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倡議,習近平主席在務實合作方面提出了5點建議:一是開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通暢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走廊。二是商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協定。三是加強金融領域合作。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盡快設立上海合作組織專門賬戶,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這一機制。四是成立能源俱樂部。五是建立糧食安全合作機制。
這是兩個無法忽視的數字:上合組織成員國總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5億。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獨一無二。
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等一系列戰略構想深表贊同,給予高度評價。
上合峰會的首次亮相,讓人們進一步領略了習近平主席的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
“我們要在文化、教育、影視、衛生、體育、旅游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交往,為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打牢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加強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
“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地跨歐亞、南亞、西亞,通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習近平主席號召拓展區域合作,共創新的輝煌。
習近平主席宣布:將在上海政法學院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為其他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
“中國將在未來10年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邀請1萬名孔子學院師生赴華研修。”習近平主席發出的邀請,將為上合組織未來夯實更加牢固的基礎。
峰會上,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和其他成員國科技部長共同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全面務實合作最新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