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訂閱手機報國際 中國 博覽 財經 汽車 房產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親子 社區 專題
中國日報 中文國際 頭條國際 國際快訊 軍事臺海 精彩圖片 國際博覽 奇聞奇觀 科學探索 歷史揭秘 國際財經 中國經濟 消費旅游 能源在線 外交講壇 獨家策劃 風云對話 中日論壇 評論 特稿 新聞匯總 海外看中國 E-Weekly

訪談預告

2013-08-13 17:22:39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看世界+加關注 打印 發送 字號 T | T 我來說兩句2311人參與)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商務部產業司司長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訪談嘉賓: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
·時間:8月16日早10:00
·地點:中國日報網演播室

今年1-7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7592.8億美元,同比增長0.9%,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2.3%。其中,加工貿易進口2800.5億美元,增長4.7%,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5.2%;出口4792.4億美元,下降1.3%,占外貿出口總額的38.7%。我國加工貿易有何特點?對國民經濟有何促進作用?轉型升級的內涵和方向是什么?國家如何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有何成效?從東部向中西部產業梯度轉移會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并如何規避?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是否會選擇周邊國家?我國是否已出現大規模向境外產業轉移?主要出現在哪些行業?商務部產業司司長張驥做客中國日報網為網友解讀。

以下是訪談實錄。

主持人: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形勢,以及加工貿易的主要特點?

張司長:加工貿易是在全球化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吸引外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加工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20多年高速持續發展。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外資進入放緩,近幾年來加工貿易發展速度明顯降低。從今年前7個月情況看,加工貿易累計增速逐月走低,1-7月加工貿易總額7592.8億美元,同比增長0.9%,低于全國外貿增幅7.6個百分點,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2.3%。其中,加工貿易進口2800.5億美元,增長4.7%,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5.2%;出口4792.4億美元,下降1.3%,占外貿出口總額的38.7%。

總體上看,加工貿易主要有5個方面的特點:

(一)從產品結構看,以機電產品為主。電腦、手機、船舶等機電產品是加工貿易主要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002年的65%提高到2012年的76.5%。另外,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在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中的占比也逐年提升,從2002年的33.7%提高到2012年的50%。與此同時,紡織服裝、家具、鞋類、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則從22.7%降到了8.7%。

(二)從出口市場看,以歐美市場為主。2002年以來,美國和歐盟在加工貿易出口中占比一直都保持在20%和15%以上。另外,香港憑借其特殊地理和政策優勢,成為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重要轉口地,在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中的占比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三地占加工貿易出口的61.8%。

(三)從進口來源地看,以亞洲周邊地區為主。韓國、臺灣、日本、東盟等經濟體是加工貿易主要進口來源地。2002年以來,四地在加工貿易進口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0%-20%之間,2012年共占加工貿易進口的55.8%。

(四)從區域結構看,東部地區保持加工貿易區域主導地位。廣東、江蘇、上海等東部10省市始終處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同時也是加工貿易發展的主體區域。2002年以來,東部10省市在加工貿易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隨著近年來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地區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也逐年提升,已從2002年的2.4%提高到2012年10%。

(五)從企業結構看,外資企業保持加工貿易企業的主體地位。加工貿易政策與外資政策密切相關,2002年以來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保持在 70%-85%之間,2012年占比81.7%。

主持人: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歷史背景,您怎么評價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的促進作用?

張司長:我國加工貿易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向產業內分工方式轉變、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由此帶來的國際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后,我國政府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成功的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資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融入全球生產網絡,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可以說,加工貿易是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的產物,是抓住機遇、承接轉移的結果,體現了國際產業水平分工的特征。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三來一補”方式承接香港傳統制造業起步,到80年代中期開展機械設備、電氣裝配等產品的組裝加工,再到90年代中后期大量承接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加工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產業層次不斷提升。

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第一,助推了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改革開放初的不到17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超過1.3萬億美元,在外貿進出口中的比重一度達到53%(1998年),占據我國外貿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的平穩快速增長,為我國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解決大批農民工的就業。加工貿易極大地緩解了國內就業壓力,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約10萬家,直接從業人員4000萬左右,大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隨著加工貿易企業的集聚,也帶動了大量間接就業。例如,根據東莞市的統計,加工貿易直接或間接提供的勞動就業崗位超過800萬個,比20年前增長了8倍多;20年間,加工貿易累計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2000萬個。加工貿易使大量低文化水平的農村人口轉型為產業工人。也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帶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如從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深圳布吉的電子信息產品、虎門的服裝、順德的家電、東莞的厚街家具等專業鄉鎮,已基本完成了由農村向城市的轉變。可以說,加工貿易是不出國門的“走出去”。

第三,帶動了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通過參與全球分工,不斷學習掌握先進技術、標準、生產管理方式,逐步融入世界生產網絡和產業鏈,實現了“干中學”。加工貿易發展直接帶動了新興制造業的發展。依托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從一個電子工業相對落后的國家,迅速崛起為世界IT產業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制造水平和部分領域的設計水平已躋身世界一流,最新款的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都由在華企業設計制造。加工貿易發展對推進工業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效應,二者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發展格局。

第四,帶動了配套產業發展。通過為加工貿易企業配套,一大批國內企業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獲得了發展機遇。例如,在手機行業,天語等手機品牌通過為諾基亞手機配套實現了超越發展。在家具行業,東莞厚街鎮在以臺升家具為代表的加工貿易龍頭企業帶動下,已有上規模的民營家具生產企業400多家。應該說,沒有大規模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就不可能有配套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為加工貿易企業配套,帶動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本土企業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獲得了發展機遇。在加工貿易企業聚集的蘇州,加工貿易在國內的采購比重已超過60%。

第五,培養了大批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工人。如福建晉江有鞋類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0萬,旅游、運動鞋產量約10億雙,占全國旅游、運動鞋產量的40%、世界的20%,創出了“安踏”、“361度”等多個自主品牌,這些企業的創業者以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一線班組長等,很多都有在大型加工貿易企業的工作經驗。三星集團在蘇州落戶的25年內,先后培養了500余個高級研發人員、2500個中高層管理人員和4萬余個熟練的產業工人,為自主創業和流向國內企業積累了面向國際市場生產和經營的寶貴經驗

第六,密切了內地與港澳臺的經貿關系。在10萬家加工貿易企業中,港澳臺企業占一半左右。目前香港是內地第一大加工貿易出口市場,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臺灣是大陸第二大加工貿易進口來源地(不考慮國貨復進口因素),占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14.5%。加工貿易承接了港臺地區的制造業,實現了優勢互補,對保持港澳地區的繁榮穩定和兩岸經貿往來的平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正如您剛才介紹的,過去30多年加工貿易實現了高速度、跨越式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在當前形勢下,加工貿易已無法再繼續走速度和規模擴張的發展道路,亟需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商務部也在積極的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您能否介紹一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和方向是什么?

張司長:是的。在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的有利條件下,30年多來加工貿易利用人口紅利,發揮比較優勢,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規模擴張了近800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步積累并顯現出來,例如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較低;不掌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地區發展不平衡;管理機制和政策與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等。除此以外,當前加工貿易發展還面臨著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環境資源壓力不斷加大、國際競爭愈加激烈等多重壓力。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土地空間、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使發展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優勢減弱,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面對新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商務部也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出臺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幾個重要指導性文件,在廣東、江蘇等重點地區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示范,推動加工貿易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取得積極進展。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它不僅是政府對企業的要求,也是環境、資源等要素制約持續加大、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競爭能力的內在要求。實現轉型升級,需要政府支持,更要企業努力,要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始終是轉型升級的主體。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原則:一是堅持健康發展和優化結構相結合,將優化結構作為加工貿易發展的長期任務。二是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一方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指標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堅持中央引導和發揮地方積極性相結合。統籌各方利益,兼顧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有利于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四是堅持轉移和轉型相結合,通過加快轉型升級引導和推動轉移,在承接轉移中兼顧轉型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有著豐富內涵。轉型升級的目標是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強盈利能力和競爭主動權。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對不同企業來說,轉型升級也有著不同的含義,應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路徑。對我國加工貿易整體而言,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向研發設計、創立品牌、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延長國內增值鏈條。三是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促進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四是區域由東部為主向東中西并舉轉變,引導加工貿易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五是增量由區外為主向區內為主轉變,引導增量向海關特殊監管區集中。

主持人:請您再具體介紹一下近年來國家在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面出臺了哪些舉措?

張司長:近年來,商務部和有關部門立足實際,在保持基本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轉型升級。主要有6個方面:

(一)保持加工貿易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在近來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中,保持加工貿易基本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穩定了企業預期。金融危機期間,商務部和有關部門及時暫停了加工貿易保證金臺賬“實轉”政策,減少資金占壓約200億元,減少利息支出約15億元。調減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商品目錄,將 “兩高一資”的產品從禁止類目錄中調出,將限制類商品從2230個縮減為500個。同時,將內銷緩稅利率從一年期貸款利率6.12%降為活期存款利率0.36%,目前仍保持這一較低利率。這些政策對緩解企業困難,提振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出臺推動轉型升級指導意見,明確方向。

2011年11月,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思路和舉措具體化。這是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以來,出臺的第一個國家層面的指導性文件。

(三)以示范區、試點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帶動全局。

2010年底,商務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海關總署在在蘇州和東莞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2011年3月,商務部與廣東省簽署了建設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的協議。商務部還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海關總署分別下發了建設示范區的指導意見,以及推進蘇州、東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支持示范區和試點城市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三部門還在廣東省和蘇州市培育認定了58家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總結宣傳先進經驗,為全國提供引導示范。

試點、示范工作開展以來,廣東7000余家來料加工廠轉型為獨立法人企業,企業發展的主動權增強。專門為加工貿易企業內銷打造的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已成功在東莞市舉辦兩屆,企業面向兩個市場的能力提高。蘇州市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集約發展,區域優勢得以更好發揮。今年以來,根據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部署,商務部與海關總署下發了在廣東省做好加工貿易審批改革工作的通知(商產函[2013]449號),明確在廣東省取消加工貿易合同審批和內銷審批,同時要求加強企業準入管理和聯網信息共享,推動地方聯網管理平臺建設。廣東加工貿易審批改革試點將為推動建立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新時期加工貿易管理體系發揮重要先導作用。

(四)以承接地為重點,引導梯度轉移。

根據加工貿易發展規律,從2006年開始,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結合我國區域發展特點,商務部和相關部門在欠發達地區共同培育認定了44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出臺了促進重點承接地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承接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支撐、開展人員培訓及招商引資活動等。

目前,中西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項目發展迅猛,加工貿易進出口在全國占比已由2006年的2.5%上升到10%,重點承接地加工貿易進出口占中西部地區比重超過80%。

(五)不斷完善政策,提高管理水平。

不斷完善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目錄,禁止“兩高一資”產品開展加工貿易。建立健全加工貿易審批管理體系,下放加工貿易審批權限。規范加工貿易管理,加工貿易業務審批和備案、核銷全部實現了網上辦理。強化加工貿易管理聯動機制,加強與海關等部門溝通聯系,為加工貿易企業排憂解難。

(六)鼓勵地方出臺政策,推動轉型升級。

東部地區積極探索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廣東、江蘇等地制定了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承接轉移的指導性意見,出臺了支持來料加工廠轉型等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中西部地區把握產業轉移的機遇,把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任務,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創新政策舉措,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承接環境,承接轉移勢頭良好。如四川、重慶、河南等地出臺了支持承接轉移的一攬子政策,通過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外向型經濟發展上了新臺階。

主持人:從您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這些年來商務部和其他部門為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做了大量工作,從宏觀政策指導,到微觀政策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請問目前這些政策是否取得了成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司長: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不懈努力。前面介紹的舉措主要也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政策措施,他們的成效也將在落實過程中逐步顯現出來。從目前情況看,轉型升級的各項工作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5個增強。

一是產業鏈地位提高,企業主動權增強。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模式已由單純的貼牌生產(OEM)向委托設計(ODM)、自主品牌(OBM)轉換。廣東省統計加工貿易企業ODM和OBM混合生產出口比例達到45.4%。加工貿易企業由單純生產制造向總部經濟、研發中心等延伸,蘇州2012年已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超過180家,其中獨立研發中心96家。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年獲得專利近3萬項,制定各類技術標準5000多項,擁有品牌1.5萬個,其中自創品牌1.1萬個。加工貿易企業在產業鏈中地位明顯提高,轉型升級的主動權增強。

二是產業配套高度聚集,企業凝聚力增強。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國內配套聚集程度不斷加深,加工貿易國內采購和增值占出口的比重,從2002年的32%提高到2012年的44%。廣東省七成加工貿易企業有深加工結轉業務,企業產品平均結轉2-7次后再出口。東莞電腦零部件配套率達95%,全球40%的硬盤磁頭、30%的覆銅板、27%的高級交流電容器在這里制造;全球近一半的筆記本電腦、電源供應器、網絡數據機、芯片、電阻等產品在蘇州生產。產業鏈的高度聚集增強了對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實現就地轉型升級。

三是市場結構多元,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加工貿易出口中,美國、歐盟、日本、香港四大傳統市場占比從2002年的80.6%降至2012年的70.9%,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占比提升了3.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相當部分加工貿易企業從主要面向國際市場轉為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廣東省2012年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內銷金額約1.6萬億元,增長約15%;蘇州市2005年到2012年內銷比重由10.7%提高到15.7%。市場多元化提高了企業轉型升級中的抗風險能力,內銷市場也更有利于企業品牌和銷售渠道的培育。

四是區域布局均衡,企業統籌能力增強。2012年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1344億美元,同比增長59%,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0%,比2007年提高7.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區域布局更加均衡,形成了東中西互動、梯次發展的良好局面,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延緩了企業向外轉移,為承接新項目、新技術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增加了企業統籌發展的能力,為轉型升級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五是民營經濟迅猛發展,企業內生動力增強。2012年民營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1582.4億美元,增長29.4%,占加工貿易總額的11.8%,比2002年提高8.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立足本土,具有更強的轉型升級動力。

主持人:您提到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勢頭良好。但現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因為大進大出的特點,只適合在物流便捷的東部沿海省市發展,不適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不宜鼓勵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繼續向中西部梯度轉移。請問您是怎么理解這個問題的?中西部地區該不該、能不能有效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這種轉移能帶來什么樣的效益?

張司長:是的,關于中西部地區該不該發展加工貿易、能否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并實現穩定發展一直存在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發展的歷史時期已經過去,認為中西部地區在物流、配套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開展加工貿易物流成本太高,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難以實現,加工貿易只適合在東部沿海地區運行。事實上,產業沒有高低之分,勞動密集型行業中也有大量高科技。尤其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在當前和今后,仍然需要在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需要,決不能輕言放棄。應該更加深入、客觀的分析我國不同區域的特點、優勢和發展潛力。中西部地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綜合優勢,彌補先天不足,通過承接轉移實現高起點健康發展。

前面已經提到過,商務部從2006年就開始著力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支持中西部地區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加工貿易,會同相關部門在欠發達地區先后培育認定了三批共44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出臺了促進重點承接地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培育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投資貿易促進等方面支持重點承接地發展,并進而實現以點帶面,帶動整個中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河南、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利用當地的資源、人力成本等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物流條件,增強配套水平,提高承接能力,幾年來在電子信息、制鞋等領域積極承接東部轉移項目,逐步形成產業集聚,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分別從2006年的26億美元、23億美元、4.4億美元和5.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03.4億美元、287億美元、173億美元和64億美元。中西部地區在全國加工貿易中的占比也從2006年的2.5%上升到2012年的10%。目前,這一轉移的趨勢還在繼續。梯度轉移給中西部地區帶來了大量本地就業崗位,改善了當地產業結構,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而且為推動東部地區產業提升和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通過強化公共服務支撐、開展人員培訓等方式,進一步優化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支持梯度轉移。

主持人: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利用豐富的土地、自然和人力資源,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外向型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如何消除這種影響?

張司長:應該說明的是,加工貿易這種貿易方式本身與環境問題沒有直接的關系。無論哪一種貿易方式和生產方式都應該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近年來,國家采取措施鼓勵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但這種轉移絕不能以犧牲中西部地區環境為代價,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在2011年底,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海關總署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堅持承接轉移和節能環保相結合的原則。在加快承接轉移的同時,嚴格準入管理,依照區域生態功能來鼓勵或者限制產業承接,禁止開展高耗能、高污染和過多消耗國內資源的加工貿易業務。對擬承接的項目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估,防止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在承接轉移過程中,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指導企業建立完善廢水排放、廢料處理、廢物利用的科學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環保標準。

主持人:有專家指出,中國人口紅利出現拐點。請問您認為與周邊國家相比,中國是否還有成本優勢?東部的產業梯度轉移是否會選擇周邊國家而非中西部地區?

張司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農業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勞動力成本總體處于較低水平。但另一方面,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加之受物價、房地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勞動力成本也逐步上升。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3.26%)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更加明顯。廣東、北京等省市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東莞等廣東省二類地區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已從2010年的920元提高到2013年的1310元,提高了42%。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吸引外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與周邊國家相比也在逐步減弱。例如,目前柬埔寨制衣業的最低工資標準只有80美元,約合500元人民幣;印度產業工人月工資一般在6000-9000盧比,約合660-1000元人民幣,均低于我國同行業水平。

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看到,企業在作出是否進行產業轉移的決策時,要進行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比較,勞動力成本只是重要因素之一,還包括當地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配套能力、當地市場規模、以及配合龍頭企業的國際產業布局調整等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綜合競爭優勢是在逐步提升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這些都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綜合發展環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吸引外資的良好環境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政府鼓勵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適合的發展地點,實現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和細化,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和便捷的今天,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轉移生產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企業結合市場環境和條件變化,以及自身發展需要做出的自主選擇。近幾年來,部分東部地區企業已經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利用中西部地區生產要素成本較低、供給較充裕等優勢開拓發展空間,取得了積極成效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目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與周邊國家相比正在逐步減弱,已出現了我國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的情況。請問目前是否已出現大規模向境外產業轉移?產業轉移主要出現在哪些行業?

張司長:據我們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產業還沒有形成大規模對外轉移,但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速度較快的情況要引起重視。截至目前,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印染、制鞋、皮革制造、電子家電、塑料制品等行業。例如,今年上半年。我國對越南實際投資約7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4%。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柬埔寨、印尼考察投資環境、投資設廠。轉移的形式既有生產能力轉移,也有訂單轉移。

主持人:感謝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張驥司長和我們就加工貿易方面的分享,謝謝張司長,謝謝各位網友。

張驥:謝謝主持人和各位網友!


編輯:標簽: 訪談
...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300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24小時新聞排行
精彩熱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欧美激情亚洲色图|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一级做a爰片欧美aaaa| 特级淫片国产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99在线观看国产| 无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北岛玲|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图片区日韩欧美亚洲|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欧美大片天天免费看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亚洲一区第一页|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6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天天操夜夜操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欧美三级手机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1024视频在线|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你的皮肤很柔顺|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窈窕淑女韩国在线看|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eeuss影院www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三浦理惠子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韩国理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 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