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第八屆北京—東京論壇在日本東京開幕,數百名中日來賓出席。以下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在經濟分論壇的發言實錄:
我是第一次參加北京-東京論壇,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借此機會,我想主要討論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歐債危機、世界經濟以及對東亞經濟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三大風險。剛剛結束的G20洛斯卡沃斯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危機和風險管理,這基本上是回到了2009年倫敦會議的基調,說明世界經濟形勢的嚴峻性。
第一大風險是歐債危機。歐債危機仍然人們關注焦點,為應對危機,歐元區已同意將歐洲救助基金規模擴至8000億歐元,歐元區內部適度放松財政緊縮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傾向增強,有利于促進重債國恢復經濟增長,G20也已就擴大IMF資金規模、提升對危機國家的放貸能力達成協議。但從中長期看,歐元區國家經濟增長、財政改革和全面實現一體化難度較大,歐債危機的前景并不樂觀,歐債危機與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交織,削減社會保障支出、改善財政狀況的阻力較大,特別是歐元區全面實現一體化涉及各國主權讓渡,短期內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第二大風險是美國的“財政懸崖”。美國提高后的國債上限只夠用至今年10、11月。在經濟很脆弱的情況下,預算的自動削減會進一步影響美國經濟。今年5月份,美國就業情況惡化表明,歐債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已經開始影響到脆弱復蘇中的美國實體經濟。隨著增長動能的減弱,政策應對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加。然而,無論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會使已處于歷史高位的政府債務和聯儲負債受到進一步拖累,美國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不容樂觀。
第三大風險就是原油價格和金融市場動蕩。中東局勢仍然緊張,市場對未來原油供應的擔憂加劇,今年3月底北海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達到125美元/桶左右,然而5月份以來,受歐債危機升級、全球增速放緩和美元走強等因素影響,原油價格出現回落。但中東局勢特別是伊朗核問題仍有不確定性,對未來原油市場影響很大。與此同時,歐債危機導致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投資者避險情緒明顯升高,大量資金流向美國尋求避險,新興市場面臨國際資本撤離和貨幣貶值的壓力。
顯然,這三方面因素對東亞經濟都有很大影響。中國和日本是東亞經濟中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同時又是對外部市場和進口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歐債危機繼續發酵及美國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和日本出口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預計中國今年全年出口增長比上年回落約10百分點,拉動經濟負增長約一個百分點。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原油價格和礦產品價格波動也將對兩國經濟造成較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