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消息:由華衛計劃、強網計劃、龍睛計劃組成的四維監視網讓臺軍擁有了從海陸空天全方位監視大陸的能力。
4月15日,臺灣“福衛三號”衛星將在美國發射。如果最終發射成功,那將標志著臺當局苦心孤詣、歷時20多年搭建的對大陸海陸空天四維監視網將初步完成。
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臺當局對此十分緊張,為了提高臺軍的預警能力,開始耗巨資精心編織對大陸的立體監控體系,即華衛計劃、強網計劃、龍睛計劃一系列太空和海空軍新型預警體系。
·太空:“華衛”攻守兼備
華衛計劃是臺灣“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五年衛星發展計劃”的基礎上,計劃投入資金總計新臺幣150億元,將采用自主或合作方式研制并發射“中華衛星”(現改為福衛)一、二、三號三套衛星系統;二期工程還將在2008年發射兩顆新型衛星,并在2011年至2018年間陸續發射5顆微型衛星和10至15枚探空火箭。隨著2004年5月21日臺華衛二號衛星的發射成功,臺具備了相當程度的自主太空偵察能力。而共籌備5年,斥資30億元新臺幣的華衛三號衛星系統是一個由6個小衛星組成的衛星系,它能全部接收美俄全球定位系統信號,因此對臺軍突破困擾其很久的導彈定位精度問題有實質性的幫助。
·陸空:“強網”監控沿海目標
而臺軍的強網計劃則是在臺空軍原有天網計劃的基礎上,于1986年立案規劃,用以取代半自動防空系統“天網”的全自動防空系統。
這套系統建成后,不僅可監視大陸沿海所有目標,還可涵蓋整個西太平洋區域。比原“天網”系統的電腦數據處理能力高500倍,資料處理速度快60倍,雷達情報處理快一倍半,增強了空中防衛偵察能力,簡化了作戰管制程序,增加了預警時間,提高了攔截功能。“強網”系統建成后,臺軍也沒有停止步伐。現在,“強網”系統正著手換裝超高頻地空通信系統,先后從美國引進了GE-592、HADR等多型3坐標遠程警戒雷達,裝備自制“長白”相控陣雷達,自行研發“長山”遠程彈道導彈預警雷達以及遠程導彈預警雷達。隨著改進工作的推進,這些新裝備將融入到日漸強壯的“強網”,成為一個新的導彈防御自動化指揮系統,既能承擔防空預警、攔截指揮任務,又能承擔導彈預警、攔截指揮任務。臺空軍官員曾透露,部署在東南沿海的大陸空軍戰機(尤其是新式戰機)的起降、編隊飛行、機場通訊、遠程拉練等情況是臺軍關注的重中之重。
·海底:“龍睛”緊盯大陸潛艇
除了在空中和太空搭建對大陸偵察的平臺外,敏感的臺灣海峽自然也是臺軍監控大陸的重要區域。
臺軍的絕密監聽計劃龍睛計劃便是核心內容之一。該計劃于1985年上馬,是一套水下監聽系統,包括:水文調查、水下系統的部署、艦船加改裝、電纜制造、岸基設施工程、環境噪音及音傳實驗等內容。
但是,2001年底,臺審計部門對“龍睛計劃”進行了審查,發現該項目嚴重浪費,暫停了計劃的實施。不過即使龍睛停擺,該計劃也為臺軍發展水下監聽能力奠定了基礎,尤其對其水中聽音器、聲學偵測信號處理等相關技術和攸關水下監聽系統成效的水中聽音器海纜布放工程技術助力甚多,海峽局部水下監控已經形成。目前,臺軍重啟龍睛已提上日程,一旦建立水下監聽系統將可有效節約反潛兵力,并有利于海軍兵力的部署與運用。
·“四維監視”漏洞頗多
雖然臺軍為了搭建這一立體監控系統費勁心力,但臺軍這些系統由于種種原因,其原有設計的效力并沒有充分發揮。比如在太空領域,由于臺灣的發射技術一直受到限制,因此衛星要想上天只能看別人的眼色。此外,臺軍大力投資的強網計劃雖然貌似強大,但由于臺灣海峽受兩岸距離限制,預警時間最多只有7分鐘,因此無論臺軍如何加強預警能力,7分鐘的時間也無法充分整合臺軍的防衛資源。
同時,臺軍目前建設的“水下監聽系統”的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需要的經費高達千億新臺元,臺軍無力保障,而且水下聽音系統獲得的音響資料龐大,必須經過高速電腦解算分析才能獲得其中有用的信息,即潛艇活動,目前臺軍還沒有掌握這些復雜信號的篩選技術。因此,盡管近年來臺軍對大陸的立體監控能力有所增強,但若想以此實現臺當局以武拒統的黃粱美夢,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