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16戰斗機是臺軍的主戰機型,也是臺軍自認為爭奪制空權的王牌
環球在線消息:“戰場上有個不言而喻的道理:能夠奪取并維持空中戰場的優勢,對戰爭的勝負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臺灣擁有先進戰斗機群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臺海爆發大規模沖突的情況下。”這是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專家大衛·席拉帕克最近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所做的評論。人們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臺灣和美國對“臺海制空權”的關注在不斷升溫,美國《國防新聞》周刊把“臺灣海峽的戰機競賽”作為封面文章,大篇幅地渲染了所謂的“臺海上空軍事力量失衡的危機”;最新一期《新臺灣》周刊則稱中國大陸不斷增加先進戰機,“臺海上空的制空權已經開始產生位移”。類似于“未來臺海空中優勢的消長令人擔心”、“2010年前后臺灣空軍出現戰力不濟”的評論更是頻繁見諸臺灣媒體。與這些論調被大肆宣揚相比,可能會有實質內容的臺美軍購會議倒變得悄無聲息了。按此前媒體的報道,這個一年一度的會議于5月25日至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臺灣有可能在會上提出近5年來最大的一筆軍購案。但現在,無論是臺灣,還是美國媒體,都看不到這個會議的太多消息。兩個相關的事情遭到如此對比明顯的處理,其背后的玄機耐人尋味。
·臺灣戰機將大換血
臺灣和美國最新一輪對“臺海制空權”的關注是從臺灣空軍的戰機采購計劃開始的。
據美國《國防新聞》周刊和臺灣“中央社”等媒體報道,臺灣現有146架F-16A/B,128架IDF“經國號”,58架幻影2000及約60架F-5E戰機。臺軍正計劃在2010年前全部淘汰服役超過30年的美制F-5E戰機。臺軍界人士指出,F-5E戰機目前正在陸續被淘汰,現在數量少于70架,預計至2010年所有該型戰機全部退出現役。而根據臺軍的后勤維修力量,臺空軍的先進戰機數量應保持在380架到400架之間,因此臺軍考慮建議購買60架美國的F-16
C/D戰機作為補充。
另據《自由時報》報道,除了要換掉陳舊的F-5戰斗機,臺灣還考慮把現有的主力戰機之一幻影2000也賣掉,因為幻影2000太費錢。臺軍內部對幻影戰機有一個比喻:“養一架幻影可以養三到四架F-16”。甚至有軍官稱,臺空軍每年維持費的一半都“喂給了幻影戰斗機”。臺灣的“中廣新聞網”報道說,早在一年前,國際軍火市場就有傳聞說,臺灣可能只保留58架幻影戰斗機中的20架,其它38架則賣給阿聯酋,再向美國采購50架F-16C/D戰機。
臺灣有軍事分析人士稱,在F-16的擠壓下,IDF“經國號”戰機將是下一個淘汰對象,臺軍已經證實,將用“經國號”戰機取代F-5E擔任假想敵中隊,未來五六年內,可能讓“經國號”逐步退役。如果這些戰機的更換計劃屬實,這將是臺軍近些年來對戰機最大的一次換血。
對于這些消息,臺軍高層一直語焉不詳,臺“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計劃次長程士瑜中將前不久在“立法院”答復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質詢時稱,軍方評估顯示,在2010年后,臺空軍的確會出現戰力不濟情形,因此有采購新戰機、填補過渡期間空軍戰力的計劃,但機型還在評估中、未做最后確定。
·臺美嚷嚷“臺海制空權”轉移
有分析人士稱,臺灣軍方承認他們的空軍可能出現“戰力不濟”的情形,“臺海制空權”也成了問題,是罕見的事情。此前臺軍一直認為他們牢牢掌握著“臺海制空權”。即使最近幾年,中國大陸的先進飛機越來越多,臺灣最常出現的說法仍然是:臺灣方面掌有“質”的優勢,可以抵消掉大陸方面則在“量”上擁有的優勢。臺灣“安保協會”的一個研究員曾說,即使到2010年大陸的先進戰機數量超過臺灣,大陸也很難取得“臺海制空權”,因為臺灣戰機“戰斗力較高”。臺灣在“制空權”方面自以為是的法寶還有“預警機”。臺灣地區原有的4架E-2T預警機,1999年又向美國購買的兩架E-2C預警機的提升型“鷹眼圖片2000”,首架已于去年8月11日交貨。臺灣軍方認為,擁有了6架預警機,能夠實現24小時的全天候監控,“臺海制空權”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說法最近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前不久,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披露說,解放軍已裝備了自行研制的KJ(空警)—2000預警機和運—8“平衡木”空中早期預警控制機,并成立了第一個空軍的預警機團。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英等西方媒體和臺灣媒體就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稱大陸空軍一旦擁有空中預警機后,空中戰場管制能力將向臺海延伸。而且大陸在臺海部署空中預警機后,將能進一步掌握整個臺灣地區本島上空的飛行目標,其中包括所有升空戰機、民航機動態,如果解放軍預警機在東海巡航,對美、日的空中動態也將產生威脅。臺灣“中央社”報道說,大陸空軍裝備的KJ-2000,可能成為解放軍最重要的空中指揮點,形成與殲十一、殲十、蘇-30MKK實施聯合作戰的態勢。
還有一些媒體認為,預警機的出現,只是中國大陸空軍整體戰斗力提升的一個環節。《華盛頓觀察》周刊引述美國一位分析人士的話說:“臺灣軍方近來在戰機飛行員的訓練上出現了很大的困難,缺乏合格的飛行員對臺灣的空軍軍力是不小的障礙。此外,近年來臺灣的空軍基地面臨中國大陸軍方日益增加的空襲威脅,增加臺灣的戰機數目自然對空軍的防御能力有正面幫助。”《新臺灣》周刊更是渲染說:“相對于臺灣空軍近10年沒有大規模的換裝戰機遠程規劃,大陸空軍不斷引進俄羅斯的蘇-30MKK型多功能戰斗轟炸機,并且還會再進口一批,臺海上空的空優環境已經開始產生位移。而大陸自制的殲十除了已經服役以外,還在批量生產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研發改良,即使構型不穩定,所濃縮的三代戰機戰力,也不容小覷。此外,大陸航空工業界,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第四代戰機的科研工作,幾種不同的風洞測試模型,已經透過中央電視臺曝光,大陸研發自己的隱形戰機,已經起步。”
與此同時,美國和臺灣媒體對“臺空軍戰力停滯不前”的分析明顯增多。美國蘭德公司的一位分析人士稱,軍購案引起的種種喧擾現在好像把臺灣的“國防事業綁架了”,過去這四五年來,臺海軍力平衡繼續向不利臺灣的方向傾斜,臺灣的“國防”卻好像是癱瘓了一樣。臺東森新聞稱,近5年來,臺海軍勢力急劇擴張,臺軍半數以上的花銷用在了海軍上,而空軍卻停滯不前,不僅新一代戰機采購計劃遙遙無期,二代戰機服役近十年來也少有重大的性能提升,未來“臺海制空權”問題令人擔憂。《新臺灣》周刊更是稱,環顧全亞洲地區的空軍,目前只有臺灣是呈現停滯發展的狀態。
·臺軍向來重視“制空權”
制空權是指“作戰中在一定時間內對一定空域的控制權”。最早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有許多,但最著名的還是意大利人杜黑,他撰有《空權論》一書,這個觀念經由美國人米切爾等人的宣揚,為世人所熟知。現在,制空權的爭奪則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而愈發白熱化。而美國和臺灣在此方面也一直是不甘人后,近些年幾次大的戰爭中,制空權的重要性表現得淋漓盡致。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就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制空權的爭奪上,美國空軍在42天作戰中唱了38天主角,最后100小時也是由空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隊打掃。而1995年北約空襲波黑塞族的“審慎力量”行動以來,則完全由空中力量發揮打擊威力,擔當戰場主角。
制空權在臺海至關重要,有分析人士稱,臺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如果爆發沖突,最有可能是一場典型的“海島攻防戰”,在這種特殊的戰場環境下,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沒有制空權就會喪失地面部隊自由行動的能力,失掉了制空權應該說就失掉整個戰場的主動權。臺軍最重要的年度“漢光”演習中,“制空權”的爭奪總是重要內容之一,在2004年的“漢光”軍演中,臺軍模擬了失去“制空權”后,臺灣門戶洞開,解放軍長驅直入,只有5天半的時間,解放軍已經“兵臨城下”,“臺灣淪陷”。所以,近年來臺灣在爭奪臺海制空權上是不遺余力,此次瞄上了F-16,謀取2010年后臺海制空權的圖謀相當明顯。(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