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海軍“海鋒大隊”的“雄風”-2型反艦導彈
環球在線消息:“臺軍新雄風飛彈可攻擊北京!”近兩天,這則新聞標題遍布許多港臺平面及網絡媒體,起因是臺灣“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具有軍方背景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在既有研發基礎上,提高“雄風”系列導彈射程,有望將北京等大陸重要城市都納入臺軍的打擊范圍。
·臺灣媒體極力鼓吹
據香港《蘋果日報》報道,9月4日,臺灣“國防部”發言人在例行新聞吹風會上透露,“中科院”正積極拓展原本用于制海作戰的“雄風”系列導彈的功能,其中一種導彈預計明年將完成性能提升,屆時射程可達2000公里。發言人還重申,現階段臺軍按照“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構想,致力于構建能攻能守的“小而精武力”,確保臺海安全。
《蘋果日報》的報道剛一披露,立即引起其他媒體的跟進。臺灣《番薯藤新聞》還將該報道與此前臺軍“導彈司令部”獲得“特殊飛(導)彈”的新聞聯系起來,提及“導彈司令部” 第3中隊(即最后一支“雄風”-2E部隊)配備的巡航導彈射程達到2000公里,而服役時間定在2010年以后,如今“中科院”計劃明年就能使雄風-2E的射程提高到2000公里,顯示其技術難關已經被突破,導彈服役計劃也有望提前。
臺灣《自由時報》則吹得更神,稱臺灣“搞巡弋飛彈(巡航導彈)比搞導彈防御劃算”,導彈攻擊與防御的效益比為9:1,即防御的一方需以9倍甚至以上的成本,才有機會防止遭到對手攻擊的損害,而且攻擊方掌握主動,總有突破防御方的手段,因此“攻擊為最佳的防御”。一旦將超遠射程的“雄風”-2E型巡航導彈部署到東引島,“就連北京在內的廣大華北地區都是臺軍可打擊的區域。”
·“臺灣版戰斧”真的厲害?
早在2005年7月“海棠”臺風肆虐臺灣島不久,臺灣“國防部長”李杰便指示“中科院”作好批量生產“雄風”-2E導彈的一切準備,當時宣稱的“雄風”-2E導彈只有500公里射程,計劃部署在金門、馬祖等離島及海軍艦艇上,威脅大陸東南各省,干擾解放軍攻臺兵力的集結。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6年1月11日報道,臺灣軍方計劃撥款20億美元,在2006-2008年生產500枚“雄風”-2E導彈,以達到對大陸戰略威懾的目的。
臺灣《全球防衛》雜志曾刊登過一篇專門介紹“雄風”導彈家族的文章,對“雄風”-2E型導彈的技術細節進行描述,并就其作戰使用作了詳細預測。據報道,“雄風”-2E同臺軍已有的“雄風”-2型反艦導彈僅有一字之差,但在整體結構和技術層次上卻差別不小。“雄風”-2E是一種攻陸型巡航導彈(LACM),與美國戰斧導彈相似。據稱,“雄風”-2E基本型導彈的長度在6米左右,彈徑約有50厘米,大體與“戰斧”相當,不過重量比戰斧略重一些(戰斧是1200公斤,“雄風”-2E達到1600公斤),飛行時速為800公里,屬于亞音速導彈,幾乎可當作“臺灣版戰斧”使用?!度蚍佬l》指出,“雄風”-2E具備多種發射型號,既可通過越野卡車運載,在陸地上機動發射,又可從臺灣新買的“基德”級驅逐艦或F-16戰斗機上發射,可攻擊大陸的縱深目標。
英國簡氏集團亞太防務編輯羅伯特·卡爾尼奧爾認為,從技術角度看,“中科院”要將“雄風”-2E巡航導彈射程延伸到2000公里并不太困難。但射程只是導彈的一個基礎技術指標,僅僅意味著“我可以打到你”,“中科院”在后面遇到的問題恐怕沒那么容易解決。澳門軍事觀察員黃東曾質疑“雄風”-2E巡航導彈的作戰效能。他認為,以“雄風”-2E導彈這么遠的射程,而且又是一種攻陸導彈,它如何實現精確打擊?畢竟巡航導彈的打擊精度要依賴諸如GPS衛星導航、數字地圖匹配、末端光學及紅外成像制導等相關支援設備的保障,臺灣當局的現有實力根本辦不到。
·臺軍方愛搞“導彈心理戰”
分析人士認為,為了緩和一浪高過一浪的倒扁風潮,臺灣當局以及一些親綠媒體最近有意熱炒“大陸軍力威脅論”,并用“雄風”導彈為“獨派”壯膽。雖然臺灣“國防部”聲稱希望媒體客觀報道島內武器研發,審慎引用當局的正式新聞稿或具體說明,以免誤導社會大眾。但實際情況是,臺軍方總是在藍綠陣營政治博弈之際搞一些“導彈心理戰”之類的小動作,刺激兩岸對抗氣氛升溫,轉移公眾視線,因此所謂“誤導臺灣民眾”的根源就在于臺軍的不正常消息透露時機。
從另一方面看,臺軍想用“導彈心理戰”來嚇唬大陸實在有些自不量力。曾多次參觀珠海航展、見識過多款中國彈道導彈產品的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就表示,臺海兩岸導彈實力的懸殊對比“除非出現奇跡,否則難以改變”,中國大陸各種射程的戰略戰術導彈應有盡有,性能和數量都占據絕對優勢,連駐沖繩美軍和日本自衛隊都感到頭疼,更何況臺灣。更重要的是,大陸在戰略上握有主動權,可隨時對臺灣導彈基地等重要目標進行先發制人的毀滅性打擊,即使臺灣能拿“雄風”導彈對大陸來一番“主動進攻”,其勝算也是微乎其微的。(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