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起大拇指——剛果(金)人的樸素獎賞
聯剛團司令部副參謀長特里克·拉菲克上校主要負責維和工兵事務。他在首都金沙薩接受我們采訪時說,中國維和工兵在艱苦的條件下表現出很強的意志力和組織性,中國軍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讓他感動。
“你們中國兄弟真的很能吃苦,非常勇敢、勤勞,中國兄弟好樣的!”同在瓦倫古營地的玻利維亞步兵營的托雷斯中尉禁不住夸了起來,他還特意要在我們的筆記本上留下一段話,以表達他對中國維和部隊出色表現的深深敬意。
剛果(金)路少,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對道路無比渴望。中國維和工兵為非洲兄弟搭橋修路的真心付出和忘我精神也深深感染了當地民眾。當地人很窮,一天只吃一頓飯。但是,為表達謝意,他們會冒著酷暑自發地給中國工兵遞上水和香蕉。
陪同我們一起去瓦倫古的聯合國當地雇員詹姆斯說:“中國維和工兵真的很棒,是我們真正的兄弟,我們感謝你們。現在我正努力學習中文,因為我非常喜歡中國……”
離開瓦倫古營地途經中國維和工兵修建的“友誼橋”時,雨停了。陽光下,一群當地黑人小孩手捧課本正陸續從這座滿載中剛友誼的小橋步行通過。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中國,了不起!天真的表情、簡單的語言、燦爛的笑容……那一刻我們頓有所悟:中國維和部隊播撒的中剛友誼種子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那天真無邪的微笑正是開出的最美麗的花朵……
中國醫院——說是二級,實是三級
7月12日晚上11時,巴基斯坦士兵薩吉德·阿里因槍傷被緊急送到中國維和二級醫院。護送的巴基斯坦士兵不停地懇求中國醫生一定要保住患者的手指,因為槍傷位于患者的右食指,直接影響這位士兵的前程,情況萬分緊急。
又是3個半小時的顛簸后,我們從瓦倫古來到了中國維和二級醫院。一進醫院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巴基斯坦士兵穆罕莫德·阿桑立即坐了起來,用充滿敬佩的口吻說:“明天我就要康復出院了,中國大夫真的非常好,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中國醫護人員……”
金杯銀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醫療分隊以其精湛醫術在當地百姓心中聲名鵲起,甚至遠在千里之外的金沙薩的聯合國雇員生病了,都會慕名前來看病。醫療分隊隊長李生軼告訴我們,按照聯合國的要求,二(團)級醫院只提供1600人的醫療保障和治療,而實際上,中國二級醫院卻承擔了6000人的醫療保障數量,相當于一個三(師)級醫院的保障規模。
我們看到,醫院的門診、藥房、手術室等科室,房間不大,設施簡單,但整潔有序。正是在這里,中國維和軍醫憑借多年練就的過硬技術和高尚醫德一次次將病人從死亡邊緣搶救了回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療奇跡。
“我們剛抵達任務區時就接到了一個巴基斯坦危重槍傷患者,醫院當即啟動應急救治方案,安排骨科醫生蒙躍翀對他進行斷指再植手術。”分隊業務副隊長張建軍說。
“這種槍傷引發的斷指在國內比較少見,當時我多少有些擔心,因為這是我第十批維和醫療分隊剛剛完成交接后遇到的第一例重大手術,手術成功與否關乎整個隊伍聲譽。”談起當時情形,蒙躍翀仍歷歷在目。
由于子彈正好不偏不倚地穿過患者右食指的關節部位,整個手指大約有4/5已經折斷,只剩下少許皮膚組織相連,關節骨頭粉碎并裸露在外,血流不止,當時薩吉德因疼痛幾近昏迷。一般認為,手指再植成功應在常溫下7個小時以內,而此時患者傷指的斷離時間已近11個小時,并伴有感染,要想完全治愈,難度可想而知。
為全力挽救醫護人員親切稱呼為“老巴”的巴基斯坦士兵,剛剛抵達任務區的所有護士不顧旅途勞頓和時差反應,立即投入搶救。
凌晨1時許,醫院手術室燈火通明。在對患者手臂進行麻醉之后,蒙躍翀從容地拿起手術刀開始對患者手指上受損嚴重的軟組織一點一點地剝除,接著小心翼翼地對關節進行修整和組織重建,然后根據軟組織情況,對指骨進行固定,并用細線一針一針地縫合肌腱、吻合血管……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豆大的汗珠從他額頭滲出,但他的眼睛一動不動直盯傷口。顯微鏡下,整個過程操作得細致嫻熟,有條不紊,無可挑剔,多年積累的精湛醫術此時被施展得淋漓盡致。薩吉德的斷指保住了。手術結束已是凌晨4點多鐘,醫護人員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去休息。
聯剛團巴基斯坦旅長古拉姆得知手術成功后,專程趕到醫院緊緊握住醫生的手說:“太好了,是你們挽救了我們戰士的斷指,薩吉德一家5個孩子全靠他養活,我代表他全家感謝你們。”一天天好轉起來的薩吉德也開始露出久違的笑容,他親切地稱呼我們的醫護人員為自己的親人。
軍醫們在為病人救治,而提供后勤保障的軍人們也默默地承受著各種巨大的壓力。行政副隊長程東升得了靜脈炎,已兩月未愈,疼痛之余依然表現堅強;因為要經常外出拉糧,屢次碰到險情,仍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