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中國海軍第四批護航編隊從浙江舟山某軍港起航,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接替第三批護航編隊執行護航任務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新華網消息,英國金融時報30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海軍現代化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投射力方面仍然有待提高。未來三五年內,中國領導層將就海軍力量投射方向做出重大決定,外界可據此觀察中國將打造怎樣的全球力量,以及這是否將對美國主導權形成挑戰。
中國高層將決定海軍力量投射方向
最新一期《世界事務報道》刊載了由美國海軍中校、海軍戰爭學院國際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撰寫的《美國是怎樣在2015年中美海戰中戰敗的》一文。克拉斯在文中假想中國2015年在東海戰勝了美國。他在文中寫道:“歷史表明,海上力量平衡是可能突然改變并重新形成新全球秩序的”。“此戰導致美國在太平洋長達75年的主導地位的終結,確定了中國在亞洲的霸主地位”。
文章稱,克拉斯的文章對未來中美之戰的描述極富想像力,中國總是能夠讓人們產生這樣的聯想。不過,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軍隊迅速實現現代化,而解放軍海軍又走在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最前列。在未來十年里,中國領導人將對海軍發展做出重要決定。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高級國際政策研究員科迪斯·庫珀認為,在未來三至五年時間,中國很可能就未來二十至三十年內解放軍海軍力量投射方向的問題做出決定。文章認為,這將有助于理解中國希望成為哪種程度上的全球力量,是否有意挑戰美國軍事力量等問題。
文章稱,中國海軍現代化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維持對臺傳統軍力優勢,提高中國“海上阻絕(Sea Denial)”能力,防止美軍干涉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美國分析家一直強調在中國處于研發中的反艦彈道導彈與其安靜的柴電潛艇艦隊,這兩者可大規模提高預防美國干涉臺海沖突的能力。
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海上戰略發生了重大轉移,不再過于強調臺灣問題。2004年,胡錦濤主席發表演講強調了中國武裝部隊的一系列“歷史使命”,其中特別強調了對中國日漸擴大的國家利益的保護。幾個月之前,胡錦濤主席又提到了中國面臨的“馬六甲困局”,指出中國進口能源中有70%通過位于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這條狹窄海道。對此,文章指出,胡錦濤主席的這些講話很明顯意味著中國需要擴大海軍力量,保護其迅速發展的經濟利益。
文章稱,有很多跡象表明中國正在擴大其海軍的足跡。今年中美兩國船舶在中國南海發生了小規模沖突,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小規模沖突說明中國正在采取一種更具對抗性的途徑,來保護其在該地區的利益。而且,北京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及緬甸港口設施的投資也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尤其是印度。該地區國家擔心中國正試圖在印度洋地區發展一系列海軍基地。
中國海軍戰力強弱引發激辯
一些專家強調稱不能夸大中國的海上力量。事實證明,對于中國海軍而言,即便是派遣小規模艦隊前往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都面臨著嚴峻的后勤挑戰。對此,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研究室主任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說:“中國缺乏對外投射軍力所需的許多能力。”
然而,文章指出,中國可能即將會做出的幾項重大決定或許會使相關辯論發生變化——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會向航母領域投入重資,畢竟,這將會使之具備超出其領海的軍力投射能力。
文章指出,北京毫不諱言其航母建造計劃。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其投資建造一艘或兩艘航母是否會擴大解放軍海軍在亞洲的活動范圍,或者是,投資組建一支大規模航母戰斗群是否會使之扮演全球角色,成為美國海軍的潛在敵人?
文章稱,目前尚不清楚該爭論會對中國產生什么影響。現在,有人認為,如果中國不向海軍投入大量資金,那么本國的經濟發展便會受到阻礙。此外,一些人則認為,在當前中國面臨諸多社會挑戰的情況下,建造大型航母艦隊是一個不必要的負擔。
(來源:新華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