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祥美,士兵中的傳奇。

暴雨中,何祥美靠一根繩索穿過河面。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南京軍區某部作戰二營6連上士班長何祥美,個子不高,身體偏胖,皮膚黝黑,腦門大,頭發少。無論怎么看,他都不像一位驍勇善戰的精武標兵。可這個貌不驚人的小伙子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槍手。
從“胖墩”到“獵人”
入伍之初,何祥美的自身條件并不好:身高169厘米,體重卻接近80公斤,號稱新兵“第一胖”。
新兵訓練3個月結束后,他的體重減了21斤。新兵下連前的考核比武,他進了前三名。
何祥美如愿來到作戰營連。轉年夏天,他打著背包來到“獵人”集訓隊。集訓隊房前是一片空曠的操場,中間豎著一排旗桿和一座榮譽碑。
隊長顏啟昌指著榮譽碑說:“榮譽碑上刻著集訓隊每一期畢業學員的名字。你們只有經過了3個月的集訓,名字才能出現在榮譽碑上。”
何祥美想,自己的名字必須出現在上面。
障礙訓練是殘酷的。場地設有鐵絲網、螞蟻坑、阻絕墻、高臺、滾木、高低樁、簡易樓、涵洞、拒木、網格墻、懶人梯、步步高、屋頂、魚雷管、天橋和牽引橫渡等16道障礙物,水、火、泥、繩、洞、網、墻、橋等錯落交替,險象環生。這項訓練是對一個人心理、生理、意志的全方位鍛煉。
在一次次的磨練中,何祥美不斷超越自我,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獵人”。
從“秤砣”到“蛙人”
何祥美生來第一次接觸大海,面對洶涌的波濤,他突然產生了一種恐懼。
只經過簡單基礎訓練的何祥美從來沒游過泳,俗稱“稱砣”。
看著他一次次畏縮不前,班長急了:“你可以不練了,去沙灘曬太陽吧!”
何祥美可不是那種輕言放棄的人。幾周后,何祥美告別了“稱砣”的行列。
后來的一次演練中,何祥美率領一支小分隊越海偵察。1萬米泅渡時,“藍軍”無人偵察機飛臨上空,小分隊無處藏身,成了“活靶子”。這場敗仗,促使何祥美報名參加了戰斗潛水集訓。
槽道式沖鋒舟停靠在平靜的海灣,穿著黑色潛水服的何祥美坐在舟上。
“下水。”班長胡建峰一聲令下,何祥美身體一個后翻鉆進海里。
黑漆漆的海底,冷冰冰的海水,沒有燈光,沒有戰友,黑暗、孤獨、恐懼壓迫著何祥美的神經,讓他窒息喘不過氣來。他的胸口越來越悶,呼吸越來越困難,耳膜和眼睛像被壓進了體內。但他沒有放棄。當何祥美回到海面時,戰友們發現,他的兩只眼睛和兩只耳朵已全部充血。
夜黑如墨,海浪滔天,又一次演練打響了。何祥美帶領“蛙人”小分隊,奔赴戰場,6小時內滲透到“敵”后,在“藍軍”偵察半徑外跳進大海,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攀上絕壁,一舉破襲“藍軍”40多個重要目標。

何祥美與戰友在進行模擬機降訓練。

何祥美在進行意志障礙訓練。
從“老末”到“飛人”
有一段時間,連隊組織傘機降訓練,何祥美第一次地面動作考核就不及格,成了連隊的“老末”。
后來,地面平臺訓練,別人跳50次,他就跳100次。中午別人休息,他就“加餐”訓練。小腿練腫了,膝蓋摔破了,但他依然挺住堅持訓練。
一次跳傘實訓。直升機在爬高,忽然,天氣突變,風速由每秒3米飆升到每秒8米,最后達到每秒11米,已超出了跳翼傘的極限風速。機艙里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跳!”何祥美沒有猶豫。800米,1000米,哐當一聲,艙門打開了,一陣冷風打在何祥美的臉上。“跳!”隨著教員吳純陽的一聲令下,何祥美一個優美的彈跳,飛出艙門。他感到自己下降速度越來越快,身體像石頭一般下墜。再一看,魂都快嚇沒了,主傘的收口繩打了結,傘翼沒打開。他用力拉動操縱帶,卻毫無反應。何祥美決定打開備份傘,可是風速這么大,如果按常規操作,備份傘很可能會纏到主傘上,這樣自己必死無疑。情急之中,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先除主傘,后開備傘。就在他離地面還不到400米時,他開啟飛傘裝置,除掉了主傘,然后用右手拉開了備份傘的拉環,備份傘打開了。
何祥美安全著陸。
此后,何祥美憑借過硬的素質,實現某飛行物試飛成功,千米跳傘能準確落在指定的5米圓圈內,獲得了由總部頒發的教練員資格證書,成為該大隊的“首飛英雄”和第一位士官教練員。
從“慢槍手”到“快槍王”
2006年6月,閩南酷暑難耐,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何祥美全副武裝,反復訓練出槍、射擊,幾分鐘下來,汗水就濕透了全身。那時,何祥美快速出槍射擊的成績是2秒左右,而上級要求在0.8秒內完成一次速射。何祥美是全連出了名的“慢槍手”。
不斷的出槍、擊發、收槍,纏在手指上的膠帶半個小時不到就被磨破。破了再纏、纏了又破。一整天訓練下來,何祥美就用掉8根膠帶,根根都被染滿血水,左手也慢慢紅腫起來。吃飯時,他想端起碗都很困難。
為了練就絕殺本領,何祥美把圓石子、子彈殼放在槍管上,自己規定兩小時不能掉,掉一次加練10分鐘;練識別目標能力,他盯著手表秒針,5分鐘不眨眼,迎風迎光迎沙不流淚。
魔鬼般的訓練,鑄造出一個又一個傳奇:如今,何祥美精通狙擊步槍、匕首槍、微型沖鋒槍等8種輕武器射擊,在200米距離上指哪打哪,發發命中要害;手槍速射,從拔槍、上膛到擊發,僅需0.58秒,是全連成績最好速度最快的一個,成了名副其實的“快槍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