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稱,即將服役的“烈火”-5型導彈“可覆蓋中國東北部地區,能打到哈爾濱”,這意味著印軍正在加強針對中國的核威懾能力,因為“中國擁有大批射程超過1.12萬公里的‘東風’31A型導彈,這種導彈可擊中印度境內的任何目標”。
顯然,印度試圖通過拓展“烈火”系列導彈的打擊范圍,在核威懾能力上向中國示威。
事實上,“烈火”系列導彈只是印度強化核打擊能力的一個環節。近幾年,印度采購的先進武器裝備中很大一部分都與提升核威懾能力有關。據俄新網報道,印度自1974年進行首次核試驗后,到目前為止可能已造出60枚到80枚核彈頭。除“烈火”系列導彈外,印俄聯合研發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以及“幻影”-2000H、蘇-30MKI、米格-29戰斗機都具備核投送能力。
總之,印度軍隊正在加緊構建全方位的核打擊體系,而這種體系又有明顯針對鄰國的意味,這種憑借核力量向外炫武的做法勢必引起有關方的重視甚至反彈。
新聞延伸:
危險的“核冒進”
印度一直希望成為國際舞臺上有聲有色的大國,而擁有完善的核威懾能力,自然成為了實現這一遠大抱負不可或缺的“硬指標”之一。為此,印度連連試射導彈并且越打越遠;同時憑借不斷提升的核威懾能力頻頻向鄰國示威,顯示印度的“大國威風”。
但事實上,印軍翹首以盼的的“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尚處于構建的初級階段,與該領域的先行者相比,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印度不斷拓展導彈射程,不僅不會為其贏得戰略優勢,反而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其憑借核武器謀求大國地位的舉動投來更多不信任的目光,客觀上對印度的大國訴求產生負面影響。(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