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飛天”夢
――記貴飛公司某型無人機高原試驗團隊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2011年,貴飛公司研制的某型無人機成功飛越金沙江,創造了國內無人機在復雜環境中飛行的多項第一。2012年,貴飛公司某型無人機進軍高原,接受更加復雜艱苦的環境試驗考驗,試驗的成功,也將開啟國內無人機在高原研制試驗中的多項第一。貴飛公司試驗團隊勇于挑戰自己、征服環境,在高原上書寫了貴飛人航空報國的情懷。
近日,貴飛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洪波、黨委書記周輝等領導收到一條穿越3000余公里的短信:公司某型號無人機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首飛成功,開創了國內無人機高原試飛的先河!
這一喜訊通過手機短信平臺迅速傳播,軍方領導、中航工業、中航裝備公司等上級單位領導很快通過電話、短信等表示祝賀和慰問。一條條滿懷祝賀的、感激的短信溫暖和激勵著貴飛公司正在現場鏖戰的試驗團隊的每一個成員!
到達試驗場地后的第8天,貴飛公司某型無人機成功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順利首飛,激動、振奮、歡呼……一掃貴飛公司全體高原試驗團體高原反應嚴重、身體疲勞不適的影響,所有的艱辛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釋放……
貴飛公司此次高原試驗測控指揮、無人機大隊隊長楊炳奇在惡劣的野外條件下風餐露宿,多次出現腸胃不適的反應。機務陳剛說:為了能夠早日到達試驗場地,大家在行程過程中很少停車休息,停車吃飯的時候,如果你在強烈的陽光下吃完隨車攜帶的面包、榨菜等食品后立即喝水,很快就會腹瀉。
除了克服自身身體的影響外,試驗隊伍在前行抵達駐地的長途奔襲過程中,紫外線照射、蚊蟲叮咬、燃料采購供應等也是試驗隊伍必須面對和克服的問題。一路上,貴飛公司試驗團隊相互鼓勵,團結協助,艱難前行,信心倍增:我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到達目的地!
“缺氧絕不缺精神――選擇上高原,就意味著選擇一份份光榮的責任和使命!”走路快一點頭暈,爬層樓不斷喘氣,空手走路相當于負重20公斤前行。 對于絕大多數初次到高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盡快適應缺氧、眩暈、胸悶等的高原反應,這是貴飛公司高原試驗團隊必須首先面對嚴峻的挑戰。
53歲的胡成林師傅在確定上高原前,并沒有完全征得家人同意,家人對他的身體一直十分掛念。但是,胡師傅義無反顧,依然堅持上高原。相信自己,團結協力,試驗團隊人員一次次增強適應高原環境的信心底氣,相互幫助鼓勵:為了任務完成,為了公司發展,堅持并不斷付出工作的熱情和行動,才能在越發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更加耀眼的成績,才能在緊張的任務完成中不負眾望。
從開始展開試驗后,該型號總設計師、技術保障組組長劉平西每天和試驗團隊一起蹲點現場12小時以上,從早上8點左右出發,經歷1小時左右車程到達駐地,連續組織協調各項工作開展,直到每天晚上11點左右,大家才能趕回駐地休息。長時間的強紫外線輻射,使劉平西臉上、皮膚上明顯黝黑了許多。
記者親身體驗了試驗團隊必須面對的這樣艱難的環境:在強烈的陽光下,當強烈的大風“呼、呼”吹來的時候,20多度的環境下,大家即使裹著厚厚的棉襖,風也會直往身體里鉆……
試驗團隊譚美紅、何聲英、李永麗三名女將兢兢業業,聽從任務安排,積極配合高原試驗,更彰顯出別具一格的巾幗風采!
保障,不辱使命。對于試驗團隊司機聶正剛、陳曉波、吳偉榮、宋成建,工作認真負責,后勤保障有力,把做好每一件事與試飛任務聯系起來,力爭做得最好。
青春,朝氣蓬勃。作為測控方面公司新生力量,包勇、馮谷生、馮松生、李遵輝、廖威、譚海洋不僅展示出“男兒當自強”的風采,而且展示出貴飛青年在困難面前勇擔當的風范。
機務李彥鵬、譚彥毅、吳志輝和承擔技術保障的王昌舟、劉三才、王敏剛、毛明祥、吳琴峰、馬耀陸等和公司其他試驗團隊成員一樣,恪盡職守,敬業履職,早出晚歸,始終堅守在試驗任務最前線!
在公司副總經理周治能、工會辦公室主任郭志飛出發到高原試驗場地慰問前。在工會辦公室準備慰問品工作中,郭志飛主任接到了兩個特別的“溫暖熱線”,一個是公司此次高原試驗團隊唯一一名廚師張弢師傅的家人打來的熱線,希望郭主任給張弢師傅帶去一件毛衣;另一個是經理部部長嚴德華打來的電話,希望他給經理部司機捎去慰問之情。
在接到家人委托捎代的毛衣和領導慰問心意時,廚師張弢師傅和司機吳偉榮、宋成建感到特別激動和溫暖:“暖暖的,感到很貼心!”
溫暖,在更多的時候也是一種親和的姿態。周治能在沒有到達駐地前,就給公司科研管理部金寶晨部長打電話交代:不要給我們在賓館安排房間,我要和大家住在一起,和兄弟們住在一起!當周治能拎著簡單的行李放到駐地房間的高低床后,就親切地和大家交流起來,噓寒問暖,讓公司試驗團隊全體感到無比感動和溫馨。
暖暖的愛——讓3000多公里的距離變得很近,也讓寒冷高原上的心靈變得更加熾熱!
想家的時候,只有悄悄地把牽掛埋在心頭。為了實現高原的飛天夢想時,貴飛無人機試驗團隊更加堅定執著,一心撲在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