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停火協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護 | |
9?11五周年慨嘆:布什反恐成就美國最長戰爭
2006-09-10 13:43:30
環球在線消息:一個曾經于震驚和脆弱中團結一心的國家,如今卻蔓延著一種失敗和反責的情緒——這就是美國在第五個9·11事件紀念日到來前的現狀。 ***9·11的致命一擊 2001年9月11日早晨,一覺醒來的美國人面對的是一個讓他們驚愕、恐慌的世界:世貿中心雙子塔樓一夜之間變成廢墟;威風凜凜的五角大樓一角和賓夕法尼亞的一片富饒地區瞬間成為巨大的垃圾場;近3000人死亡,還有超過死者一倍多的人受傷。毫無任何思想準備,他們經歷了1862年安蒂特姆戰役以來美國本土最血腥的一天。 他們看到他們的總統,這個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躁地轉個不停。他們還看到了這些新敵人的冷酷臉龐。在2001年9月11日以前,很少有美國人(哪怕是政府中的公務員)知道有個叫“基地”的組織,那一天之后,他們卻再也無法在記憶中抹去奧薩馬·本·拉登及其代理人穆罕默德·阿塔的頭像。 9月11日給美國帶來巨變是毋庸置疑的,從那以后,布什的總統任期中有許多事務剎那間變得微不足道。不過有些變化是出人意料的。誰會想到,一個在震驚中團結一心的國家,五年后卻經歷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的黨派分歧?又有誰會想到,五年前總統面對廢墟的發誓言猶在耳——“這些摧毀大樓的人很快就會聽到我們大家所有人的質詢”,而本·拉登迄今卻仍在世界上某個角落享受他寧靜的自由。 9·11事件的直接結果是美國的國家團結一度得到強化。沃爾瑪超市在2001年9月11日銷售出11.6萬面星條旗,12日的數字是25萬,星條旗覆蓋了美國。 9月11日讓黨派紛爭死亡,兩名曾經針鋒相對的對手——出了名的保守派眾議員迪克·阿米和左派參議員瑪克辛·沃特斯,如今一笑泯恩仇,友好地搭起了肩膀稱兄道弟。而共和黨的布什總統在參議院和民主黨領袖湯姆·達施勒緊緊相擁的一幕,已經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的經典畫面。 9·11使美國人在前蘇聯解體后開始享受的“歷史假期”戛然而止,同樣突然消失不再的還有美國刀槍不入的自信感覺。即使美國擁有無可比擬的強大軍事力量和天然的海洋保護,他們還是沒能避開阿富汗山洞中極端分子的輕松一擊。 所有這些催生了一種尋找精神力量的思潮,當時一期《新聞周刊》的封面文章直接向美國人詰問:“他們為什么仇恨我們?”以往備受冷落的伊斯蘭教書籍也成為暢銷書。美國人的內心此時開始出現一種深刻的變化:報復的欲望在不斷滋長。9·11發生后的第三天,大批民眾聚集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大教堂,在“共和國戰歌”的圣曲中悼念死難者。 政府有效聚合了這種在國民中盛行的報復情緒,并策劃對敵人更廣泛的反擊。9月11日當天,布什宣稱美國已經進入戰爭狀態,并強硬表態他將不再區分恐怖分子和窩藏恐怖分子者。這些都導致了“布什主義”,即“先發制人理論”的迅速形成:美國不會等待再度遭受攻擊,他們將直面敵人并主動與其展開戰爭。值得注意的是,敵人不僅僅被界定為基地組織,任何為恐怖分子提供贊助或者輸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都被劃成美國的敵人,即使他們還沒有對美國構成直接的威脅。而且美國不僅僅滿足于消除世界出現的“異常癥狀”,他直接指向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決心根治自己的心病。 ***強大而脆弱 美國人開始走入一個相互矛盾的命題:強大的美國足以調整國際秩序,脆弱的美國仍可能遭受更嚴重的攻擊。副總統切尼隨后總結出解決這一矛盾命題的對策,他稱為“1%理論”:即使恐怖主義分子有1%的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就需要堅決與之斗爭。 9·11大大提升了布什總統的感召力,在攻擊發生后,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民眾對其的支持比例從50%直接飆升到90%,這是有史以來美國總統的最高民意支持率,在此后長達16個月的時期中,他的支持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總統經歷的最長“春天”,9·11還使布什成為更具特色的“受歡迎總統”:一個成長在父親成功陰影下的孩子,如今卻突破性地找到自己全新的抱負和決心。 政府不失時機地利用總統急速攀升的聲望加強行政部門的權力。在9·11事件之后,美國的行政權擴張程度是富蘭克林·羅斯福以來最顯著的。布什宣布他自己是“戰時總統”,并下達了一系列極為大膽的決定,從不經法院授權就監聽公民電話,到批準設立軍事法庭, 即使他知道這些政策在日后可能受到嚴重質疑,且當時他其實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從無比順從的國會那里得到蓋有橡皮圖章的批準書,但這位個性鮮明的總統仍然愿意獨自行動。這讓被忽視的立法者有些不快,共和黨參議員查克·哈格爾抱怨,政府把國會當成了“憲政的紛擾”。 ***可能并不代表正確 極為值得探討的一點是,5年之后人們再度審視卻發現,9·11帶給美國的改變是如此之小,如今的美國政治同2001年9月11日前夕的情況竟然十分相象:仍然是有一個備受爭議的總統,選舉的力量對比仍然是民主黨共和黨勢均力敵,共和黨人仍然恨不得每天狂熱地用國旗包裹自己的身體,民主黨人則更擔心外貿問題而不是恐怖主義。但是更深入地觀察,美國又確實經歷了巨大變化。 其中之一主要是對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2000年盡管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但當時只有12%的美國人認為“世界事務”是“首要問題”,如今毋庸諱言,這已是美國人的中心問題。 9·11事件的陰影也會籠罩今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肯·梅爾曼認為,11月的最大問題是——“你是否仍然相信我們正在打仗?”民主黨反擊說,多虧布什先生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對國內安全的忽視,美國現在變得更不安全。 9·11自然也會對2008大選造成影響,約翰·邁克凱恩(他在越南戰爭中曾經歷酷刑考驗)以及朱利亞尼(9·11時的紐約市長),兩名共和黨內聲望極高的2008總統候選人,計劃對備受新恐怖主義困擾的世界作出漂亮的承諾。民主黨的熱門人選希拉里·克林頓也對參議院的軍事委員會表達了自己對恐怖主義的強硬態度。總而言之,國家安全成為美國選舉不容回避的話題。 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其實也表明了第二個顯著變化——美國新的(也是一直擁有的)脆弱意識,這種意識在美國人心中被9·11事件大大強化。伊拉克戰爭證明美國即使擁有強大武力,改變世界也并非易事。在伊拉克并未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尷尬又表明其情報系統的薄弱。對卡特里那颶風的糟糕反應也說明,美國政府對遭受下一個災難性攻擊并未作出充分準備。 無論如何,9·11事件會使布什的總統生涯在歷史書中異常受人注目,在那次襲擊前,布什就如同一個討人厭的尋常總統,雖然當時美國人也會圍繞他不厭其煩地爭論,但爭論的都是些小話題。翻開檔案看一看:2001年9月11日上午,布什還在為一班二年級小學生朗誦“我的寵物山羊”,他的發言撰稿人邁克爾·戈爾森正在為他起草一份題目為“特性的共同點”的演說辭。那時候美國人確實對他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支持者認為他會成為羅納德·里根一樣“銳意改革”的總統,批評者仍在喋喋不休地指認他會是一個災難,并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總統。不過數小時后,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9·11堵住了那些質疑布什的嘴,布什自此也注定成為歷史上的大人物。(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