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停火協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護 | |
美反恐戰爭打錯對象——9?11五周年專訪美安全專家
2006-09-10 13:43:54
環球在線消息:2001年9月11日,這個讓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無法忘記的日子已經過去近5年。在這5年里,美國人經歷了兩場戰爭和無數政治紛爭。然而過了這么多年,美國政府為防范恐怖主義襲擊究竟做了些什么,這些做法是否得到專家和人民的認同,以及這些做法對美國人的安全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與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專家馬修·里奇威(Matthew Ridgway),國際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納德·戈爾茨坦(Donald M. Goldstein)博士。 《環球在線》記者(以下簡稱記者):9·11恐怖襲擊已經過去將近5年了。在這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很想知道,作為一個安全問題的專家學者,您認為當今世界安全格局有沒有任何變化,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更加安全? 戈爾茨坦博士(以下簡稱博士):在作為一個安全問題專家的同時,我還是個歷史學家,所以我想以一個美國歷史學家的角度展開這個討論。我認為,當今世界的媒體夸大了所謂的恐怖襲擊事件,讓普通老百姓無辜地成為了媒體夸張報道的受害者,而不是恐怖襲擊。所謂的恐怖襲擊自古就有。在上世紀二戰期間,日本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突襲珍珠港,就是一起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再往前追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國際安全局勢一點也不容樂觀。美國有兩任總統遇刺,俄國沙皇也在日本訪問時遇刺。諸如此類的事件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所以我并不認為今天的美國會比歷史上任何時候要更加危險,當然我也不認為它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更加安全。 記者:那您認為9·11事件對美國人對美國政府會造成任何改變嗎? 博士: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政府對其有關部門收集情報的功能進行了反省,隨后才建立了現在的中央情報局。當初建立這個機構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美國政府收集以及處理情報的能力,加強間諜與反間諜的能力以應付以后的大規模突然性襲擊。然而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形成了當前美國政府內部的16套獨立的情報機構。它們互相之間完全沒有溝通,從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到了處理情報的效率。再來看這次9·11事件,眾所周知,這次事件再度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功能更全面的情報機構——國土安全部。然而這僅僅說明了政治家們利用類似的事件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絲毫不考慮資源的嚴重浪費。這樣的部門真的能夠提高國家的安全度嗎?恐怕答案并不會太肯定。 至于美國老百姓,老百姓更容易忘記歷史。要不是眾多媒體一再反復把這個主題挖出來炒作,估計現在人民對恐怖的恐慌也不會有如此的強烈。我不是說媒體的炒作不好,他們有其積極意義,因為他們能讓人們不忘記歷史,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能提醒人們時刻加強安全意識。然而他們的負面意義也不容忽視。他們過分渲染恐怖的氣氛,使得人人談恐怖主義而色變。而且一旦和恐怖沾邊的人或者事都會迅速成名,這也會讓一些狂熱分子有了擾亂社會的動機。所以說這次恐怖事件改變了媒體,而媒體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如果沒有當今社會這種高速發展的通訊設備,恐怕經過這五年,人們已經不再會那么恐慌。 記者:布什總統在9·11事件后不久即發表演說,表示美國的反恐戰爭是反對“那些憎恨自由的人的戰爭”,而戰爭本身則完全“是為了自由”。您認為究竟美國的反恐戰爭是為了自由,還是在某種意義上犧牲了自由? 博士:任何戰爭都是建立在犧牲自由的基礎上。對交戰國雙方來講,他們人民的自由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現在還很難評論美國發動的這兩次戰爭究竟是為了自由,還是導致更多人喪失了自由。這些戰爭究竟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還需要再過一段時間由歷史來評定。我個人認為,目前還是很難將美國發動的這些戰爭稱為自由之戰。 記者:提及戰爭,您認為美國發動這兩場戰爭最終的收獲有多大? 博士:收獲不大。我認為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根本就是打錯了對象。現在在中東地區有潛在的比伊拉克更危險的情況。 記者:那么您是說除了恐怖勢力,還有其它一些對美國潛在危害更大的威脅? 博士:是的。我之前說過恐怖主義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而導致現在恐怖主義與歷史上的恐怖主義的區別就是恐怖襲擊的方式。現在我們有了更先進的、殺傷力更大、打擊面更廣的武器,然而這也使得我們的安全受到了這些武器的威脅。我認為,任何國家都絕對是和美國、俄羅斯、中國一樣,有平等權利發展并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區別就是,我們都知道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都是負責任的、值得信賴的國家,而更多國家擁有核武器也就會使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流入恐怖分子之手的幾率加大。一旦這種武器被極端分子所控制,恐怕整個世界的格局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記者:那么您認為在反恐這一議題上,國際合作力度究竟有多大?您認為這5年來,國際合作反恐的成就究竟有多大? 博士:談及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從歷史上來看,兩國都是“愛恨交織”。兩國有發展貿易增強經濟的共同發展目標,可是互相之間都忌憚對方,也會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放棄合作。我認為,如果世界上有實力的大國能夠摒棄私利謀求合作,那么這個世界毫無疑問會變得更加安全。但是就是因為這些各種各樣的私利的存在,比如在中東地區對石油的搶奪,必然導致了真誠合作這一目標成為空想。這點美國政府做的一點也不比其它國家好。我想,利用國際合作來實現共同有效的反擊恐怖主義,這種事情恐怕在我有生之年都難以看到了。 記者:有些學者認為,恐怖分子的存在與美國的反恐戰爭的本質還是不同文明間的沖突。您對這一觀點有何看法? 博士: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其道理。其實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都在尋求他們自己的理想生活,都希望他們的理想生活方式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然而矛盾就在于:一方自認為理想的方式可能在另一方眼中就成了非人道。因此他們就試圖去改變他們所認為的不人道的生活方式。這就好像歷史上十字軍東征時期出現的基督教極端分子發動的所謂的圣戰,以及當今社會穆斯林極端武裝勢力發動的所謂的圣戰。 附:戈爾茨坦博士曾經在美國空軍服役22年之久,并曾在多所空軍高等院校執教。他還是一個文筆卓越的作家。他的主要著作和學術研究都圍繞著兩次世界大戰而展開。他與人合作寫的《在黎明睡去:珍珠港不為人知的故事》 (At Dawn We Slept: The Untold Story of Pearl Harbor)曾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榜47周。目前這本書正在進行第20次翻印出版。 (中國日報網站駐美特約記者趙永飛 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及國際事務研究院) (特此聲明:本文所有采訪言論僅代表被訪者立場,不代表本網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