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911事件”5周年了,當時向國際社會意志堅定地喊出“世界已經改變了”的美國總統布什,正在由這一事件發生后的美國國內政治中的最大“贏家”變成很可能是“最大的輸家”。真是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造化弄人。
由于對“911事件”處置的果斷、強硬,再加上美國國內在該事件發生后“超級愛國主義”情緒的發酵,布什總統曾幾何時是美國公眾心目中能夠強力維護起安全的英雄。2002年2月初,阿富汗戰爭告一段落后,布什總統的國內支持率達到74%。這樣高的支持率能與之相匹敵的,只有二戰時期帶領美國人奮起抗擊法西斯侵略的羅斯福總統。然而,5年過去了,2006年9月初,布什總統的國內支持率已經急劇下降到了27%,甚至大大跌破了在伊拉克戰爭巨大爭議中依然將布什總統推向連任總統成功的48%的保守派選民的基本盤。由于其伊拉克戰爭政策在美國兩黨內部都遭到重大杯葛,布什總統目前與國會關系緊張,已提前出現了“跛鴨化”的狀態。在2006年10月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中,布什總統所代表的共和黨甚至可能失去在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如果這一局面真的出現,那么,這將是美國人民用選票在對布什政府的施政公開表達自他2001年1月上臺以來的最大不滿。
目前,布什總統的國內和國際政策確實左擋右支,已經出現了捉襟見肘的困境。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恰恰來自于“911事件”以后美國在反恐名義下的各種極富爭議的國際和國內政策。伊拉克戰爭當然是矛盾的焦點所在。圍繞著這場戰爭,不僅在這3年中出現了“情報門”事件、“特工門”事件、阿布格萊德監獄虐囚事件、海外CIA監獄事件,美國在伊拉克掘地三尺、未能找到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事實已經讓美國民眾都意識到,這場戰爭并非是布什總統當年所說的反恐戰爭的一部分,而是出于布什政府對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欲望以及對美國實力的盲目自信。曾宣揚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因為是“解放者”必然受到伊拉克人民歡迎和支持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已經成了“眾矢之的”,美國民主黨甚至在最近已經向布什發出公開信,要求總統解除他的國防部長位置以便為伊拉克重建迄今的失敗負責。
布什總統一方面拼命為自己的伊拉克戰爭辯護,拒絕從伊拉克撤軍,強調撤軍的結果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對于第一任期內飽受爭議的“先發制人”戰略,2006年3月美國公布的第二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繼續給予重申,堅持“先發制人”是美國核心的反恐戰略;另一方面,又不惜意識形態化地處理美國在反恐中所面臨的問題,不惜繼續為敵人貼“標簽”來動員美國民眾繼續支持軍事反恐和伊拉克政策。拉姆斯菲爾德在2006年8月底的一場演說中,公開將恐怖主義比喻成法西斯主義。隨后布什則在演講中公開稱,美國現在反恐的主要斗爭對象就是“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將反恐戰爭定義為“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這不僅使人聯想到2002年2月布什總統在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形容為“邪惡軸心”。
看看這三個“邪惡軸心”吧:薩達姆在法庭上繼續對美國和伊拉克新政府“咆哮”,伊朗的內賈德政府不惜頂住美國和以色列的軍事壓力要保持濃縮鈾的權利,并一再要求和布什總統本人當面辯論。而朝鮮則在7月5日試射導彈,也在視強大的美國為“無物”。而對于這一切問題,布什政府目前幾乎束手無策。再打一場伊朗戰爭或者朝鮮戰爭吧,起碼美國國內都通不過;可以說,在2008年美國大選之前,布什能夠不再把美國拖入新的戰爭,可能是他能夠留下的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了。通過外交手段吧,伊朗和朝鮮現在擺出了“不妥協”的姿態,讓美國幾乎無從下手。在8月底美國公布的《國家反恐戰略報告》中,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是反恐的核心目標之一。但在該問題上,美國可以不顧《不擴散條約》的限止,和印度進行核合作。這種雙重標準以及強硬的外交姿態是目前伊核與朝核問題難以實現外交突破的原因之一。即便是美國一向竭力推崇的“多哈回合”自由貿易談判,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動國家在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上尖銳對立,而在“911事件”5周年之前的今年7月宣布“無限期終止”。美國在“911事件”5年后全球反恐中的窘境,已經讓美國自由派民眾對布什的不滿到了近乎“抓狂”的地步。
“911事件”5周年了,世界確實改變了許多。但在這種改變中,美國反恐主題的爭議性卻沒有絲毫改變。這讓國際社會在紀念“911事件”時未免多一份心情的沉重。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朱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