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穆斯林男孩彼得·舍里夫,猶太女孩
關鍵詞:巴黎戀人 極端主義
劇情:黎巴嫩的戰火、伊拉克的爆炸無疑是受人關注的,但在那些血腥沖突的背后也應該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里的故事似乎就是這種沖突的注腳。2006年8月8日,《洛杉磯時報》上一篇文章向人們講述了一對巴黎戀人與中東戰火的悲慘故事。
*一對充滿矛盾的戀人
23歲的彼得·舍里夫去年是在臭名昭著的阿布格萊布監獄度過的。而他的女友仍然待在巴黎東北部的一個居民區,愁腸百結地等他回家。但是,令這對年輕戀人天各一方的不完全是遙遠的距離和監獄的高墻。
舍里夫和女友的結合充滿了矛盾。他是一名穆斯林,家境貧寒,當過送貨員;女友則是一名中產階級大學生,具有猶太人背景,還有親戚在以色列。但是,他們卻相愛了。不過,在接受了一些極端主義思想之后,舍里夫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告訴女友他們不能互相接觸,因為那是一種罪孽。每當她造訪時,他都讓自己的母親陪她。不過,即便舍里夫奔赴伊拉克之后,她仍對他保持忠貞。她時常談起他們的愛情,似乎那是他們美好的未來。一方面,舍里夫和他女友的故事仿佛當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另一方面,它又揭開了歐洲青年極端主義者混亂世界的一角。對他們來說,"圣戰"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它與個人身份特征、男子漢氣概、宗教以及意識形態息息相關。
舍里夫的女友說:"我們經常談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講述那些孩子和無辜的人們如何受苦受難。我不相信他會到伊拉克去殺人。"但法國反恐警察稱舍里夫屬于某極端組織成員。
舍里夫的父親是非洲裔移民,信仰天主教,在舍里夫14歲時去世。他的母親米麗雅姆出生于突尼斯。小時候的舍里夫沒有皈依宗教,也不會講阿拉伯語,他的興趣是體育、MP3和上網。
舍里夫的女友不是猶太教信徒。她的雙親之一是猶太人,她把猶太教看做她身份的重要元素。她曾多次到以色列探親。她認為自己對所有的信仰和民族持開放態度。
*在他們眼里"我是壞人"
這一對戀人從中學時就彼此認識,但他們的愛情始于2002年在街上的不期而遇。當時,舍里夫剛離開軍隊。他在一次跳傘訓練中摔傷了后背和腳踝,從此徹底離開了軍隊。
舍里夫雖然腿腳不便,但他長得魁梧英俊,頗富魅力。他倆走近后,他的女友說她開始通過他的眼睛來打量世界。跟許多深色皮膚的下層年輕人一樣,舍里夫常遭遇社會偏見,他深信他不少人視他為惡人。她說:"他告訴我,'你瞧,我們一起出去時,你會看到人家的反應。他們在想:這位姑娘怎么跟那樣一個家伙在一起?'確實如此。舍里夫坐地鐵時,周圍乘客就把手機藏起來,他們覺得他是賊。這很讓他難受。但他學會忍耐這些事情。他說跟我在一起覺得很自豪,我跟他在一起也感到自豪。"但是,那次受傷不僅終結了舍里夫的軍旅生涯,似乎也給他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了不輕的打擊。或許因為這個,他逐漸轉向宗教。法國反恐調查人員說這種創傷很容易導致走向極端。
*遇到"我的教授"
舍里夫開始每天晚上做禮拜,不久就去社區的清真寺。他在那里遇到了法里德·邦耶圖,這人的姐夫曾在阿爾及利亞的武裝組織干過。舍里夫尊稱邦耶圖為"我的教授"。接著舍里夫加入了一個"學習小組",常常一待就是幾個小時。不久,邦耶圖的影子進入了舍里夫女友的生活。
"這是一個幫派。"她說,"邦耶圖對他門徒的弱點了如指掌。他要他們禁食,還要他們整夜做禮拜。疲倦令他們變得脆弱。然后,他開始清理他們身邊的人。他知道我對舍里夫影響很大,要舍里夫不要跟我來往。"
舍里夫開始蓄須,性情變得孤僻,動輒發火。他拒絕跟女友身體接觸,強烈地抵制異性吸引力,甚至看到廣告牌上的女性內衣都會轉身。他倆開始爭吵,關系陷于緊張,但她沒有對舍里夫失去信心,因為舍里夫似乎也舍不得她。所以,她同意了舍里夫的要求,他們之間維持一種純粹"精神上的關系"。"我們徹夜長談。"她憂郁地咧嘴一笑。"其他什么事都不干。"
*進入伊拉克
2004年初,舍里夫參加了針對法國立法禁止在公立學校戴面紗的抗議活動。電視記者和情報官員拍到的畫面顯示他站在邦耶圖身邊。2004年5月,舍里夫離開法國前往敘利亞學習。他對女友說,在敘利亞,沒人會另眼看他,他覺得受到了歡迎,自由自在。但到了7月,舍里夫就斷絕了與她們的聯系。女友最后一次聽到他的聲音,是在11月接到他的一個短暫、緊迫的電話。舍里夫說自己不能在電話里使用真名。電話號碼是來自伊拉克的國際區號。
12月,激戰之后舍里夫在費盧杰被美軍俘獲。2005年8月,他被轉移到阿布格萊布監獄。舍里夫如今已被定罪,刑期15年。在伊拉克的自殺襲擊中,舍里夫至少有3個朋友已經死亡,還有一個名叫艾優尼的只剩下一只眼睛,并且失去了半個手臂。
(來源:環球時報 記者 汪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