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希拉克要淡出政壇了。這位自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便活躍于法國政壇、兩次成為法國總理、擔任法國總統長達12年的“政壇常青樹”,決定放棄競選連任,這意味著他將告別打拼多年的法國政壇和國際舞臺。消息一出,法國內外熱烈評論,褒貶不一。有的贊揚他為“法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杰出代表”,有的則說他是個出色的外交官,但并不是個十分合格的總統。有美國媒體評論說,這位74歲的老政治家,“是戰爭時期的英雄戴高樂和現代法國之間的聯結紐帶,從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和西德前總理施密特那個時代開始的許多國家領導人都與他有交情”。“他的離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11日,歐洲和世界許多大媒體都對當晚希拉克即將發表的講話進行了報道和分析,稱希拉克通過電視臺及電臺,宣布告別政治生涯的決定,解釋自己放棄競選連任的原因,并闡明在5月去職后留下的政治遺產。
在很多人看來,希拉克下這個決心并不意外。俄羅斯“紐帶”新聞網11日分析認為,希拉克執政12年來,法國始終未能走出社會和經濟危機,渴望革新的法國人對年事已高的希拉克已不感興趣,而希望新的政治人物給法國帶來新的形勢。另據2月的民調顯示,高達81%的法國民眾不支持希拉克再次連任。同時,他創建的“人民運動聯盟”已被總統候選人薩爾科齊控制,他的一些支持者也轉而支持黨內新候選人。因此,他也沒有再參選的資本,這次表態是急流勇退。韓國一家在線新聞網報道稱,希拉克并未取得顯著的政治成果,加之健康情況不妙,因此宣布退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
一個專門報道法國新聞的美國網絡媒體說,希拉克一生都在為追求權力和反對超級霸權而斗爭。在法國之外,他將作為一個勇敢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在全球化世界中為法國爭取影響力的領導人被懷念;在法國國內,他的傳奇則極富爭議。
路透社報道說,希拉克在政策上的反復,讓他有了“天氣風向標”的外號;他總能找到擺脫困境的方法,讓他贏得了“豪德尼”(一個有名的逃生專家和魔術師)的外號;法國前總統蓬皮杜送給他“推土機”的外號,因為他總是果斷堅決地解決問題。德國《明鏡》周刊認為,希拉克是個“平衡木高手”,總可以將政治危機化險為夷。德國《世界報》則把希拉克比作“歐洲最后的斗士”,但也稱“他坐在總統府愛麗舍宮中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他心中的英雄——曾坐過的大辦公桌后面,如同戴高樂一樣,希拉克也處于挑戰性的孤立中。”此外,一些德國媒體認為,由巴黎低租金房屋引發的經濟丑聞,影響了他的個人形象。還有媒體猜測,2007年希拉克下臺后,他很有可能因為“非法獻金案”等丑聞受到司法調查。
“外交政策代表了希拉克形象的重要一面”
法國《費加羅報》10日引用法國總統府秘書的話說:“不管怎么說,希拉克是對21世紀政治領悟更深的政治家。”
的確,希拉克集很多“第一”于一身:1986年,他成為第一個兼任巴黎市長的法國總理、第一個和左派總統(密特朗)共事的右派總理;2002年5月,他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個5年任期的總統和唯一同時經歷7年和5年任期的總統;2003年,他又成為阿爾及利亞獨立后第一個訪問這個曾讓法國人又愛又恨并直接導致第四共和國垮臺的國度的法國總統。
作為一個資深政治家,他樹敵無數。法國《世界報》10日報道說,就在希拉克謝幕前夕,左派社會黨領袖法比尤斯稱,希拉克兩個任期“白白浪費了法蘭西12年大好光陰”,但正忙于總統選舉的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卻公開表示,希拉克是“法國在世界政治舞臺的杰出代表”,在伊拉克問題、以黎沖突等“最需要法蘭西聲音的時候”,他總是出現在第一線為法蘭西原則大聲疾呼。
作為“最不像傳統右派政治家的傳統右派政治家”,希拉克喜歡面對面地和選民交流,這和他最強大的勁敵、被稱為“最不像左翼政治家的左翼政治家”密特朗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戴高樂的繼承人,希拉克沿襲了前者獨立自主、敢于發出不同聲音的基本路線,在巴爾干、伊拉克、伊朗、以黎等眾多熱點問題上跟美英大唱反調,并公開反對伊拉克戰爭,以至于英國《泰晤士報》曾認為他“令英國領導人難堪”,而《太陽報》干脆斥他為“騙子”;但即使是美英也承認,希拉克在很多地方表現出戴高樂派罕見的靈活性,在他任期內,法國在北約中的作用比以前更明確,與美英的合作也更順暢。英國《泰晤士報》11日評論說,毫無疑問,外交政策代表了希拉克形象的重要一面。英國《觀察家報》則回顧了希拉克任法國總統以來在外交事務上的主要政績。從法國重返核試驗舞臺、強力支持歐元的使用到言辭強硬地反對美英等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希拉克所做的這一切讓外界看到,身處歐洲的法國在對外策略上和周邊鄰國相比有很大不同。”另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和法國電視五臺等媒體報道,許多受訪的法國人對希拉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表示出超越左右立場的贊賞。
作為在非洲最有影響的大國之一的領袖,恐怕沒有一個法國總統比他更遭埋怨甚至痛恨。在他任上,法國對非洲投資減少,“憲兵”的使命感也大大下降,非航破產,西非法郎貶值,法國的保護傘不再那么牢靠了;但前不久舉行的、被認為是“希拉克向非洲道別”的法非峰會上,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卻流露出不舍之意。有人說,希拉克所做的,其繼任者未必能做到。
在對歐洲的未來的看法上,德國《世界報》說,像所有法國歷史上的好總統一樣,希拉克相信法國是歐洲的引擎;法國一直與德國合作在促成歐洲走向統一,并繼續這一努力。希拉克眼中歐洲的未來是歐洲聯邦;希拉克一心要擴大歐盟、走歐洲強大之路來對抗美國,在希拉克看來,英國似乎是美國安放在歐洲內部的“特洛伊木馬”。希拉克甚至開玩笑說:“英國人為歐洲農業所做的唯一貢獻便是瘋牛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說,希拉克曾說,“我討厭像可口可樂這樣帶有壟斷性質的公司。我也痛恨美國的霸權政策,他們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的國家。”
法國是個文化大國,歷任總統、總理中有不少是詩人、小說家、藝術家,希拉克也不遜色。他酷愛東方文化,曾40余次訪日、至少7次訪印和6次訪華(總統任上4次),并大力推動建成了被譽為“希拉克博物館”的法蘭西現代藝術博物館;他秉持法蘭西政治家傳統,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推廣法語影響力,法語圈也成為面對英語大潮全球沖擊陣腳最穩的語言圈之一。他還大膽突破法國傳統思路,推出24小時播出的“法國CNN”———法蘭西24電視臺,用英語、阿拉伯語等向法語圈之外宣傳法國的聲音,力圖打破“美國對輿論權的壟斷”。
“兩屆總統生涯,讓他失去了第三任期的希望”
法蘭西人熱衷政治,崇尚新潮。本世紀初,他們就開始謀求用選票讓老一輩“休息”,這直接導致2002年總統大選出現了希拉克對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對局。結果,希拉克以絕對優勢獲勝。
在一些法國人眼中,希拉克是個出色的外交官,卻不是個十分合格的總統。《費加羅報》10日的文章列舉了2005年底巴黎騷亂局面擴大等事件,稱他作為總統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有點不聞不問。文章總結說:“兩屆總統生涯,讓他失去了第三任期的希望”。路透社引用德國國際安全事務研究所法國問題專家的話說:“總體來說,他是一個弱勢總統,特別在第二任期中。”
一家美國媒體稱,法國國內對希拉克批評最多的是,他對政治權力的永不滿足,有了權力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運用。他一開始反對歐盟統一進程,后來這又成了他的最愛;是他將撒切爾式的改革介紹到法國,后來卻又發起了反對改革、治療“社會分裂”的運動;他下令進行核試驗,后來自己卻成了環保主義者。批評他的人說,除了幾個感人的演講和一些聰明的外交成績以外,希拉克將不會給法國的下一代領導人留下什么傳奇。不過,雖然經歷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希拉克仍然是受歡迎的人物,他沒有自命不凡的做作,他迷戀美食和啤酒,他毫不懷疑地愛著法國……這都是令他受法國人歡迎的原因。曾有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他是法國人最想與之共進晚餐的政治家。在擁戴他的人眼里,他就是個傳奇。
最近,希拉克的朋友出了本關于希拉克的書,叫《愛麗舍宮的陌生人》,書中提到了希拉克的不少心事、40多年的政治生涯,他的希望、失落等,還對希拉克對東方文化的激情和熱愛做了高度評價。而批評希拉克的書也有不少,如2005年9月出版的《指控希拉克》、去年出版的《總統悲劇:1986-2006政治生涯回顧》等。
另外的生活在等待他
歲月滄桑,號稱“黃金一代”的“60末一代”政治家如今已寥寥無幾。英國《泰晤士報》說,希拉克顯然有壯志未酬的感覺,因為他最希望的推動法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樹立起大國地位的目標還沒有實現。他沒有對薩爾科齊等任何一個總統參選人給予肯定,或許他認為這些人上臺之后,會讓未來的法國與他所期望的漸行漸遠。
英國《觀察家報》認為,希拉克希望法國能夠作為歐洲大國表達自己的主見,而不是被跨大西洋的歐美聯盟體系所壓制。“如果說,每一個即將退出政治舞臺的人都希望留下一些政治遺產的話,希拉克想要讓法國人記住的就是,他建立了二戰后政治中興的法國。”
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引用希拉克的話說:“我一直為法國人民和我曾堅守的法蘭西觀念而奮斗,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為此擔負責任,那么,我仍將以另外的一種方式為法國和法國人民服務。”文章稱,希拉克還表示,自己不是一個生活在懷舊情緒中的人,在離開政壇后,將會有另外的生活在等待他。
(來源:《環球時報》2007-03-12 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