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1月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報道說,倫敦的"全球透視"機構發表報告稱盡管伊拉克瀕臨內戰,伊拉克經濟還是發展得不錯:房地產、建筑業、零售業、貿易領域以及健康行業都發展很快。
美國商務部報告說,2006年在伊拉克注冊的公司多達3.4萬家,而2003年只有8000家。同時,伊拉克的二手車買賣、電視和電話銷售顯著增加。
"全球透視"稱,2005年伊拉克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為17%,而2006年大約有13%。世界銀行的估計保守一些,稱2006年伊拉克GDP只有4%的增長。不管怎么說,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伊拉克很亂,但經濟還是有所發展的。
石油生產和出口是伊拉克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高達1125億桶,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
伊拉克石油主要分布在境內的73個地區,目前僅開采了不到四分之一。
20世紀80年代,伊拉克人們的生活相對富足,人均收入達4000多美元,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薩達姆就任總統以后,國內經濟還持續穩定發展了一段時間,人民生活相對穩定。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聯合國對伊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伊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基本陷于癱瘓狀態。1996年12月安理會通過第986號決議(即"石油換食品"計劃),允許伊出口石油,用以購買食品和藥品等人道主義物資,伊經濟狀況稍有好轉。
由于長期制裁和戰爭的影響,石油產量恢復的速度也遠遠低于市場最初的預測,2002年國民生產總值僅僅為580億美元。在薩達姆統治的20多年間,伊拉克人從年均收入四千多美元銳減到幾百美元。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后,伊經濟重建工作任務繁重。安理會于2003年5月通過第1483號決議,取消對伊除武器禁運以外的所有經濟制裁。為發展經濟,伊拉克臨時政府出臺鼓勵外國投資法,成立新的貿易銀行,發行了新貨幣。
(韓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