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有伊拉克兒童為鞭尸歡呼
2004年3月31日,4名美國人在費盧杰被打死后慘遭踢打、分解和拖街示眾,最后部分殘骸被喂了狗。
費盧杰慘烈的一幕震驚了整個文明世界。應該說,經歷了鞭尸事件的費盧杰已經是一個不同的城市:這個原先并不出名的城市,現在成了一個值得永遠反思的代號。
回顧費盧杰鞭尸事件,最令人心驚的是兒童的參與。據現場知情人介紹,在歡呼并參與鞭尸的人群中,最大的30歲左右,最小的只有8歲。他們說,襲擊者還有可能像美國人所宣稱的那樣,是受到外國極端組織的指使,是有策劃的預謀,但是歡呼者卻絕不是外國滲透者,而是地道的當地伊拉克居民。美國人一直把反美抵抗武裝歸結為恐怖分子,但8歲的孩子怎么會是恐怖分子呢?小孩子參與鞭尸事件并歡呼美國人的死亡,足以說明駐伊美軍最大的敵人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仇恨。
鞭尸也許只代表一小部分人的極端思想,但是這一事件的發生有一個很深厚的土壤,這就是伊拉克全國范圍內反美聲音的高漲。毫無疑問,那些今天在尸體旁歡呼的兒童,在未來很可能加入真正的反美抵抗隊伍。
有關兒童參與歡呼和鞭尸示眾的原因,我的伊拉克同事給我們介紹了很值得注意的背景事實。他們說,這固然與他們可能有父兄或親人被美軍打死、從而在看到敵人被殺害后處于一種復仇的瘋狂快感有關,也與薩達姆時代的仇恨和暴力教育有關。他們說,薩達姆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宣揚暴力。每個星期四伊拉克所有學校都要集中舉行升旗儀式,這個儀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朝天鳴槍30響。人們認為,只有用槍才能表達對國旗和革命成果的尊重。這樣的結果,是讓孩子們過早過多地接觸暴力,習慣暴力,相信暴力。
此外,伊拉克暴力思想的泛濫也是多年打仗、反美和仇恨教育的結果,“伊拉克社會似乎總是處在一種戰爭思維中。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甚至課堂外所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他們去仇恨美國人和以色列人。一位即將獲得英語翻譯學博士學位的同事說,即使他受到多年良好的英文教育,但是在伊拉克的教育環境和大的社會背景下,他仍然難以接受以色列人。有一次在約旦的紅海海濱城市亞卡巴,當別人告訴他對岸就是以色列城市埃拉特時,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對面是敵人,他的第一反應是有一種要向對面扔石頭的沖動。
他說,在薩達姆時代,教育不是教育大家去愛,而是教育人們去恨。如果說學校里的教育也有愛的內容的話,那就是教所有人去愛一個人,而且只能愛一個人,那就是薩達姆,但是所有人都要恨很多人,包括美國人、以色列人和薩達姆的背叛者,“現在我們擺脫薩達姆才剛剛一年,這種仇恨教育的惡果是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消亡的”。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記者:聶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