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一個半世紀前,為了逃避戰亂和饑荒、幻想淘金致富的數萬中國勞工并沒有成為富翁,他們的掘金夢湮滅在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艱辛勞作之中,破碎在洋人的皮鞭下。如今,新華商們正以才智和激情編織著老一代人的夢想,練就了把握商機的敏銳觸覺和應變能力。他們不僅融入了當地的經濟體系,而且順應了時代的脈搏并不懈創造,馳騁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鏈接東西方,笑傲海內外。
由于海外華人家族企業的第二代、第三代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和現代企業管理的訓練,加之內地、港臺青年學子不斷涌向海外求學深造,一個龐大的華商精英層正在形成。
新華商是出類拔萃的群體,他們的人員構成是——
一是留學人員,以加拿大亞加國際集團總裁王輝耀為代表。受過東西方的教育,有比較高的學歷,他們了解東西方文化,在國內長大,工作也與國內有密切關系。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國,目前已經在國外站住了腳;
二是最近的移民,特別是投資移民,在國內是私營企業家,有經濟能力,他們對國內的企業運作很熟悉,但他們對國外的語言和文化了解不很透徹,用中國人的方式在國外運作,是很難的,他們正在試圖通過滲透,調整位置,加快磨合的進程,盡快融入西方社會;
第三就是現在在校人員,他們半工半讀,一邊求學,一邊創業,頗有建樹。
新華商具鮮明的特征是——
第一是知識性,北美地區的華僑華人以人才濟濟而引人注目,在新經濟浪潮中誕生的新華商,既保留了東方傳統,又大都受過現代教育,在經營理念上屬于中西合璧,具有全球視野。他們大多頭頂碩士、博士的光環,學貫中西,精通經濟和管理,是一代儒商精英,是手拎公文包、肩挎筆記本電腦,常常飛越大洋上空的新華商。如果說老一代的海外華商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輸入,那么新華商則在思想觀念上提出更多的新東西,這與他們的自身經歷有關。他們大多沒有經歷幾代人積累起來的財富,因此在制造業方面的直接投資不多。但是,新華商在文化知識方面有著很好的準備。因此,他們在服務貿易和新興產業的領域里相對集中,像國內的許多網站和高水準的咨詢公司都出自他們之手。
第二個特點是國際性,他們具有國際的背景,了解中西文化,熟悉國際間經濟活動的特點和習慣,能站在國際的大局勢下看問題。他們四海為家,頻繁地穿梭于中國和世界各地,在理想和現實間尋找自己的位置。有人說他們像蝙蝠,非鳥非獸,但正是這種新人才為我們打開了另一片風景,展示了另一種新的生存狀態,一種中西合璧的國際化的狀態。正是這樣一批新華商,他們由于熟悉中西文化背景,常常左右逢源地游走在世界和中國舞臺,其自身具有的素質和活動能量讓人刮目相看。
第三是新華商相對于老華商來講,新華商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從事的是高科技前沿或商務咨詢這些領域,高瞻遠矚,引領潮流。近年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主導的新經濟席卷全球。華資高科技產業也遍及電子及電器制造工業、生物科技及制造工業、稀有金屬冶煉等經濟領域。在新經濟的策源地美國,華人創辦的高科技產業已達上千家,涌現了一大批知名企業家。近年來在以高科技創業為主流的新經濟活動中,華裔科學家、軟件工程師和企業家贏得了顯赫名聲。據統計,在美國硅谷的7000多家企業中,總裁有17%是華人。從硅谷的楊致遠、陳丕宏、段曉雷,到香港的李澤楷,再到中國內地的張朝陽,年輕一代新華商的創業傳奇,生動地詮釋了新經濟的力量。
第四是善于用知識拼搶第一桶金。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海外華人的生存狀態大為改觀,他們獲得第一桶金的方式已不再是按傳統的方法,而是靠知識、靠技術。在這一類的創業中成功者不乏其例,而楊致遠就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位。1993年底,自號“酋長”的楊致遠在斯坦福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覺得因特網上的信息太雜太多,于是就與學友萌生了建立一套搜尋軟件的想法:把這些信息資料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就會使查找更為方便。在意識到這種軟件市場的前景之后,楊致遠果斷決定與學友攜手成立YAHOO軟件公司。楊致遠是幸運的,因為在他尋找投資者時,第一個就找到了硅谷的企業家、國際購物網絡的創始人亞當斯。熱心的亞當斯不僅幫助YAHOO問世,而且還把它介紹給硅谷的風險投資公司,并幫助其上市。于是,楊致遠便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也因此一夜之間成了坐擁億萬的富翁。
第五是新華商的動手能力很強,學習能力很強,他們聰明睿智,極富創新意識,工作快節奏、高效率。任世界華商總會執行主席和主要國家中華總商會顧問,擔任美國、加拿大、英國、中國等多家上市公司董事和多家俊僑集團體系公司董事長職務的廖俊僑,今年剛剛40歲,他長袖善舞,揮灑自如,從容自信地展示著新一代華商領袖的風采。一本介紹廖俊僑的畫冊,對他的身份作了這樣的定位:企業家、活動家、策劃家。這些輝煌的頭銜得益于他早年求學的勤奮和嚴謹。他的時間分配為三三四,每年30%的時間在東南亞,30%的時間在歐美,40%的時間在中國。在空中,曾坐飛機1天去過4個國家,陸地上,曾一天開車走過歐洲的5個國家。
如果說老一代的海外華商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輸入,那么在經歷的20多年的改革開放并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財富之后,再加上即將要面對的加入WTO后的新局面,新華商的作用就顯得更加的重要。
新華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華商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及在東西方的經貿合作中,充當著橋梁作用,他們可以幫助中國內地公司引進某個項目。比如,在促成舉世矚目的中國三峽工程第一筆3000萬美元外國政府貸款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運作中,加拿大亞加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輝耀可謂功不可沒。作為加拿大亞加國際集團總裁,加拿大AGRA國際公司副總裁,10年來,他先后在不同的職位上接觸過三峽,和他所在的公司一起創造了三峽工程建設對外合作的4個第一。1987年,他所在的SNC——蘭萬靈工程咨詢公司組成加拿大政府為三峽工程提供的第一筆贈款,也是最大的一筆贈款。1995年,由他任副總裁的AGRA公司同三峽總公司簽訂了由加拿大政府提供的3000萬美元的信貸,建立三峽工程管理系統項目。這是國外工程咨詢公司在三峽工程介入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項目,同時還是中國第一次在特大型項目上引進國外現代化的工程管理系統。1998年,王輝耀負責的一家AGRA子公司,TESHMONT公司通過國際投標,成為第一家承擔了三峽工程輸變電網工作的外國公司。
新華商是財富的使者,他們大多人都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直接投資做生意。他們的資金注入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生機,他們的資金也在滾雪球似地膨脹。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以財力雄厚著稱,到2000年底,中國內地20萬余家外資企業中,來自港臺澳地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投資占2/3強,其中絕大多數是華商投資。
新華商是中西方文化的紐帶,他們把東西方各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交融在一起,使其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新華商在新經濟浪潮中的嶄露頭角,引發了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探討。著名華裔科學家田長霖認為,華人不但有經商的天分,同時又十分勤奮,重視教育與家庭本位,與新經濟的要求有天然的聯系。如果把新經濟發展的要素同中華文化相結合,就會相得益彰。
(來源: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