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平民出身 實干起家
葉利欽于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聯邦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為紀念兒子在出生后受洗時所經歷的生死考驗,父親給他取名鮑里斯(意為斗志)。葉利欽貧寒的家境,艱苦的童年生活,培養了他倔強好斗的性格。1955年開始在建筑行業工作后,他的實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榮升,直到擔任建筑局局長。1968年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建設部部長,后升為州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1981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
****政治生涯:起伏跌宕 終登頂峰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后對葉利欽青睞有加,很快便提拔他擔任了蘇共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86年2月又使他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87年10月,葉利欽因在蘇共中央全會上公開批評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改革政策被解職。
1988年12月,蘇聯人民代表的選舉給了葉利欽重返政壇的良機。他決定參加競選人民代表。可是,根據當時的選舉制度,部長沒有權利當選人民代表,為此,他辭去部長職務,投入競選。1989年3月,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
1990年5月29日,葉利欽以微弱多數險勝俄共推薦的候選人,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1991年6月12日,又以57.3%的得票率榮登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寶座。
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首腦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宣告蘇聯的徹底瓦解。圣誕節之夜,葉利欽從戈爾巴喬夫手中接過了前蘇聯的最后一項權力——核按鈕控制權,葉利欽終于登上俄羅斯政壇之巔。
****經濟政策:照搬西方 后果慘重
1992年開始,俄羅斯在葉利欽的領導下進行了政治多元化和經濟私有化的市場化制度轉軌。以開放價格和國企大規模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休克療法”,其初衷是以短期的經濟下降為代價,換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但休克療法的實施實際上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經濟,導致長期經濟衰退,國力下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社會嚴重貧富分化,寡頭實力膨脹。這樣的情形直到1999年普京執政后才有所轉變。
****外交政策:從一邊倒轉向獨立自主
蘇聯解體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葉利欽一直以親西方的面孔出現。他宣傳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念,主張實行西方式的政治經濟制度,推行以西方模式為樣板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在許多重大的歷史關頭,如在前蘇聯時期的“8·19事件”和1993年的俄羅斯“十月事件”中,葉利欽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和幫助。
在獨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葉利欽采取了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他先后出訪了美、英、德、法、意、加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然而,這種親西方的外交并未達到他預想的結果。
隨著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不滿增加,葉利欽開始向獨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轉變。調整的核心是維護俄羅斯的民族利益,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恢復和鞏固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
以上述思想為指導,葉利欽把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放在首位。他采取加強與獨聯體各國經濟與軍事聯系的方法,來實現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和最大的國家利益。
在繼續加強與西方大國的伙伴關系的同時,他開始強調西方國家應重視俄羅斯的利益。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他開始表現出自主性,甚至是強硬性。如在波黑問題上,俄羅斯反對美國動武和取消對穆斯林的制裁;在安理會表決對前南斯拉夫聯盟的進一步制裁問題上投了否決票;提出解決波黑問題的四點和平計劃,促使聯合國通過在波黑建立安全區計劃的836號決議。
葉利欽還堅決反對中歐、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以防止北約的防線移至俄邊界。葉利欽在1994年2月的國情咨文中說:“北約排除俄羅斯要擴大成員,就意味著走上對歐洲和世界新威脅的道路。”
葉利欽在把外交重點從西方轉向全方位之后,更加重視與亞太國家特別是亞太鄰國的關系,俄羅斯與韓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都保持了友好合作關系。
為顯示其大國地位。葉利欽及其政府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除上述波黑問題外,俄羅斯還積極介入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解決。
(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