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的一篇文章在談及印度的時候這樣說到:“我們的眼睛被迫盯向這個國家———印度。不知不覺間,我們身旁這頭曾經酣睡的大象,已然開始發力。并且,一旦發力就頗顯不俗盡管,中國和印度還不是一個重量級,但誰能預料到以后呢?我們需要重新發現印度,發現這個和我們一樣古老的東方大國?!?/strong>
2006年3月1日,隨著美國總統布什的專機降臨印度帕拉姆技術園區機場,印度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當天,印度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印度時報》用一句“雄鷹降落,印美關系起飛”來形容布什印度之行的意義。
布什的來訪,給了世界再一次審視這個龐然大“象”的機會。人們似乎沒有理由不重新審視這只“象”。以紡織業為例,2005年印度對歐盟服裝出口增長31%,美國市場份額的增幅也超過10%。并且,在1月25日開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無處不在”(India Everywhere)的宣傳攻勢也彰顯著印度渴望被世界認知的饑渴之情。
“未來20年里,印度的潛力將比中國大。他的理由是,該國是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象征,是個一體化的國家,同時又下放權力。印度很快將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階級?!笨肆诸D這樣評價到。
對于中國人來說,面對同樣告訴增長的印度,心情無疑是復雜的。因為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對于這個“近鄰”的印象不僅是悠久的歷史文明、龐大的人口,蓬勃的經濟增長態勢,還有中印戰爭、還有其對西藏問題的插手,還有它在印度洋游曳的航空母艦。
印度是“孔雀”還是“大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印度?歡迎眾位網友在此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