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藍天碧水的南太平洋上,白色的悉尼歌劇院像張鼓滿了的風帆。這里是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會址之一。如果將擁有21個成員的亞太經合組織比喻成一支由21艘大小不一、航速各異的船只組成的船隊,那么9月9日在悉尼閉幕的會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就如同為這支船隊升起了新的風帆,鼓舞著亞太大家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推動經濟一體化 力促可持續發展
本次會議期間,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一再指出,亞太經合組織成立18年來最主要的成就是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但是,亞太地區的發展并不平衡,許多成員仍面臨著艱巨的發展任務,因而繼續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增長,就成為亞太地區未來前行的迫切需要。
會議通過的宣言用大量篇幅闡述與會領導人繼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并確定了“進一步削減貿易和投資壁壘,提高經濟效率和改善商業環境,加快交通、電信、采礦和能源領域一體化”等三大具體目標。
在多哈回合談判問題上,與會領導人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緊迫感。多哈回合談判成功與否,不僅與成員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也事關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此,領導人專門發表了一份聲明,承諾在談判中表現出“政治意愿、靈活性和雄心”,以確保多哈回合談判在今年進入“最后階段”。
分析人士稱,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不僅是促進亞太地區經濟開放與合作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應當成為推動世界貿易體系健康發展的先行者。畢竟,更加開放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更加強勁的經濟增長,是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注氣候與能源 保障可持續未來
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有賴于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但使用能源也影響了空氣質量,并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從而影響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本次會議有關氣候變化的宣言便明確指出:“為清潔、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道路,是占世界人口41%的本地區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實,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既面臨嚴峻挑戰,也擁有獨特優勢。該組織成員眾多,有很強的互補性,既有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技術先進、資金充裕的成員,也有亟須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的成員,這就為開展各成員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已經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一些有益倡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悉尼,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承諾了兩個意向性目標——到2030年將亞太地區能源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至少降低25%,2020年亞太地區各種森林面積至少增加2000萬公頃。
此間輿論評論說:亞太經合組織既首次提出了應對氣候變暖的具體行動目標,也強調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核心地位,重申了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這為制定2012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安排作出了貢獻。
加強大家庭建設 共繪可持續藍圖
“大家庭”是亞太經合組織頻頻使用的字眼。從2004年智利圣地亞哥會議開始,每年確定的主題都離不開“大家庭”3個字。由此可見,“大家庭”觀念已經得到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的廣泛認同。
這個“大家庭”能夠保持活力,還在于該組織有一個獨特的合作模式與運作機制:承認多樣化;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事實證明,這一模式成功保證了“大家庭”的多樣性和團結。
不過,18年來亞太地區和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也日趨復雜和多元,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能源資源壓力增大和氣候變化突出等。因此,亞太經合組織自身的改革也被提上了領導人的議事日程。
繼去年越南河內會議提出機構改革計劃后,悉尼會議又批準自2009年起,成員將各自對亞太經合組織的出資額增加30%的方案。此外,悉尼會議還同意增強秘書處的專業性,以使其工作更有效、對地區事務反應更敏捷。
正如本次會議的主題所揭示的那樣,加強“大家庭”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共創可持續未來。亞太地區需要發展,而前行的路上卻有許多難關,只有各成員本著“大家庭”休戚與共的精神,才能縮小分歧,凝聚共識,共繪可持續發展藍圖。
(來源:新華網 作者:田帆 陳贄 米立公)